【重庆谈判】弥天大勇,挥手之间扭乾坤
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2021-05-28 09:02 语音播报


【历史瞬间】

谋求和平 飞赴重庆

1945年8月28日,下午三点多,一架从延安起飞的飞机,稳稳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毛泽东第一个走出机舱,手持考克帽,向欢迎的人群挥手。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和平、反内战,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蒋介石虽然决心打内战,但为了争取时间调兵遣将,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致电,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以弥天大勇赴重庆,向国内外宣告:中共真诚谋求和平,真正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经过43天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虽然国民党不久即撕毁协定,但共产党人已经赢得了民心,也提前预定了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在延安机场向送行的群众挥手告别

弥天大勇

挥手之间扭乾坤

毛泽东到达重庆,各界欢欣鼓舞,民主党派代表、社会名流几百人,去机场迎接毛泽东。《大公报》在报道中写道:“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人们期待国共双方能为中国谈出一个未来,也都想见识一下山沟沟里成长起来的共产党领袖的样子。

毛泽东在机场发表了简短的演说:“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然而,毛泽东对时局的认识极为清醒,对谈判没有多高的预期。前往延安迎接毛泽东并同机抵达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作为国民党一方的谈判代表,也不无忧虑。近日,张治中将军之孙张皓霆和原中共中央南方局老同志鲁明的女儿林力,向记者讲述了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的较量。

蒋介石连发邀请电

1945年8月28日,延安举行盛大的欢送会,毛泽东要乘专机去重庆谈判。直到专机起飞前,蒋介石才得知毛泽东真要来了。

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本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因为没有做好发动全面内战的各项部署,想借谈判之名拖延时间。他料定毛泽东不会赴约,这样,还可以将反对和平、发动内战的罪名强加到共产党头上。

于是,在日本投降前一天,蒋介石就给毛泽东发去电报: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看透了蒋介石的把戏,要求蒋介石先答复以朱德名义发出的电文,再考虑是否去重庆和谈。鲁明当时任董必武的秘书,公开身份是《新华日报》记者,其女林力称,鲁明对当时重庆的舆论战深有感触。蒋介石以为毛泽东害怕赴重庆,遂加紧舆论攻势,连续发出邀请,并将邀请函公诸报端。言外之意,他蒋介石是反对内战、诚心谈判的,延安的毛泽东不想谈判、不要和平。

党内起先不同意毛泽东去重庆,确实有为毛泽东安全担忧的因素。毛泽东看穿了蒋介石的伎俩,为了国家和平,他毅然赴约。在接到蒋介石第三封电报的当天,毛泽东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安排赴重庆谈判后书记处的工作。8月26日,毛泽东向中央政治局报告了赴重庆谈判的决定,他说,这样做可以取得全部的主动权。

8月27日,张治中、赫尔利乘专机抵达延安,前来迎接中共代表团。张治中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开启了他三赴延安之旅,也开始了人生的转折。

毛泽东“准备坐班房”

党中央和延安群众的担心,不无道理。近年新发现的史料可以证明,蒋介石的确考虑过趁谈判之机扣押毛泽东。毛泽东也做了“准备坐班房”的最坏打算,说“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份《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详细记述了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的活动情况,如“三十一日,沈钧儒、张澜、黄炎培、张伯钧等于上午九时许相继至办事处与毛周等会谈甚久。下午八时邵秘书长力子在参政会宴毛周王等并邀曾赴延安之七参政员作陪”,这是国民党特务监视毛泽东等人的重要证据。

在机场演说结束,毛泽东并没有上蒋介石给他准备的汽车,而是径直走向赫尔利的车,周恩来、张治中、赫尔利心领神会,纷纷挤了上去。张治中考虑到毛泽东的安全,建议毛泽东在他租住的上清寺桂园办公。张治中笑着说:要让他的孩子们看看,共产党究竟是不是青面獠牙。张皓霆说,为确保毛泽东安全,张治中不仅将家人迁往他处,还将亲信卫队调来负责内围保护。

对毛泽东的安全,共产党方面也做了极为周密的安排,从情报获取到衣食住行,周恩来都亲自过问、安排专人负责。毛泽东的卫士陈龙、龙飞虎更是寸步不离步步紧跟,时人称“龙虎卫”。

双十协定签署后,毛泽东要回延安。张皓霆说,据当时掌握的情报,特务可能会在飞机上做手脚。张治中表示,是他把毛泽东接来的,就有责任再安全地送回去,于是他顶着压力向蒋介石申请护送毛泽东回延安。

柳亚子赋诗赞壮举

张治中之子、张皓霆的父亲张一纯,当年因在附近上学而留在桂园。据张皓霆介绍,因纪律要求,张一纯无法接近毛泽东,但经常见到周恩来。有一次,张一纯请周恩来给他写点寄语,周恩来在笔记本上写下:“光明在望,前程万里,将来的新中国是属于你们年轻一代的”。

除了主持谈判大局,参加例行的谈判活动,毛泽东还分别会见和拜访国民党军政要员、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外国驻华使节等。他以特有的旷达胸襟和独有的渊博学识,一扫各界对共产党人的误解甚至抹黑,树立起了共产党爱好和平的形象,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在到达重庆的第三天,毛泽东就会晤了柳亚子、沈钧儒、傅斯年等知名人士。与毛泽东在广州即因诗文结交的柳亚子,赋诗赞颂毛泽东:“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与毛泽东的交流,让他确信“单凭毛泽东伟大的人格,就觉得世界上没有不能感化的人,没有不能被解决的事件。”

被毛泽东感化的人不在少数。张澜表示不相信蒋的诚意;当毛泽东询问章士钊对时局的看法时,章士钊只是在毛泽东手心里轻轻地写了八个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工作的钱剑夫,特意给毛泽东送来一张纸条:“晨风加厉,白露为霜;伏莽堪虞,为国珍重。”很多人正是受到毛泽东的感召,改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在解放战争胜利后选择留在大陆,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双十协定》签订处桂园

【百年回眸】

有人反共真是愚不可及

张治中戎马一生,却从未与共产党的军队交过手,被誉为和平将军。

重庆谈判前后,他接送毛泽东,两次到过延安。在后来的回忆录里,他特意讲述了护送毛泽东回延安的情形:“10月11日,我特送毛先生飞返延安。下飞机时,飞机场黑压压地站满了人。干部、群众、学生,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在他们的表情里,充分流露出对党的领袖最大的欢悦与关切。那种情形,真叫人看了感动!以后,我还常常和朋友说起,认为这是解放区一种新兴的气象,而国民党里还有人存着反共的念头,真是其愚不可及了!”

1946年3月4日,张治中作为“军事调停三人小组”成员,第三次飞抵延安。在当天晚上的宴会中,张治中风趣地说:“你们将来写历史的时候,不要忘记‘张治中三到延安’这一笔!”张治中在回忆录中提到,后来一位中共朋友跟他说:“你的话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写历史了,就是说我们是成功的,而不是失败的。”张治中笑着说:“我从来就没有意识到共产党会失败!”

砥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