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 09:03
【历史瞬间】
张杨兵谏 西安扣蒋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等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此前,因“九一八”后日本侵略加速,抗日成为全民族的诉求,但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命张、杨围剿陕北红军。两人曾多次进谏,希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失败。
事变发生后,应张学良之请,12月17日,周恩来等冒着严寒抵达西安,进行多方斡旋。12月25日,蒋介石做出放弃剿共、联红抗日的允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抗战。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杨虎城
大义为先
联蒋抗日扭时局
1935年秋,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几乎同时,蒋介石在西安成立“剿匪总部”,自任总司令,任张学良为副总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加紧布防,意欲对红军展开第六次围剿。
面对日本加速蚕食中国,当年8月1日,中共发布《八一宣言》,呼吁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各党派团体要有“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觉悟,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力量抗日救国。在当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立足西北,开始争取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及时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抗日诉求,成为中共的重要统战对象。在长达数月的接触沟通下,三方达成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共识。
西安事变看似爆发于一夜之间,其实前后伏脉许久,整个过程极其复杂紧张。杨虎城将军之孙杨瀚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这一惊天事变的前前后后。
西北结成三位一体
张学良率部抵达西安后,和杨虎城交往密切。张、杨军队和红军几经交手,接连失败。东北军在战斗中损失两个师,蒋介石不仅不加补给,反而想趁机取消番号。张学良有被利用之感,逐渐看清蒋介石“一斧两砍”的面目。
张学良因身负国恨家仇,有强烈的抗日意愿,但“剿共”不利,抗日便提不上议程,麾下东北军情绪也愈发不稳。“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奉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军未发一弹退回关内,致东三省一夜沦亡,将士们满怀悲愤,一心想打回老家收复失地,对内战十分消极。
杨瀚告诉记者,1935年11月,张学良去南京参加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因申请抚恤金不被批准一事情绪低落。杨虎城私下去安慰他,告诉他“剿共”没有出路。杨虎城自参加国民革命起,就在西北坚定反帝反封建,痛恨日本对华垂涎,故对蒋之“安内攘外”深恶痛绝。这次会晤拉近了张杨关系,自此两人常在一起寻求抗日路径。
在这前后,中共中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和张、杨进行接触。杨虎城早在北伐时就和中共建立了比较深的情谊,对共产党有好感;张学良则借归顺红军的高福源等人向中共表达了抗日意愿,双方有意加深接触,张学良邀请周恩来当面会谈。1936年4月9日,在延安一座天主堂内,周、张初步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随后在双方协商下,安排刘鼎以中共驻东北军代表的秘密身份住进张学良公馆,在中共和张学良之间建立起可以直接联系的电台。8月,毛泽东给杨虎城写了一封亲笔信,并派秘书张文彬赴西安和杨会谈。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之间,基本上形成了“三位一体”局面。
半夜枪响事变惊天
对中共起初提出的“反蒋抗日”,张学良只能接受一半。很长时间内,他依然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想以温和的方式推动蒋介石转变心意。为此他和杨虎城多次进谏,均被蒋介石训斥驳回。
1936年秋冬,空气骤然紧张。见西北“剿共”迟迟无进展,12月4日,蒋介石率陈诚、卫立煌等一众大员亲赴西安督战,下榻临潼华清池。这回蒋介石和张、杨二人直接摊牌:要么好好“剿共”,要么换人来剿,把东北军调去福建,把十七路军调去安徽。其间两人甚至当面哭谏,劝蒋放弃内战联共抗日,无果。
据杨瀚介绍,就是在这时,被逼入绝境的张、杨有了逼蒋抗日的想法,并做了秘密演习。在“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上,张学良劝欲赴临潼请愿的学生返回时,声泪俱下说,一星期内会以行动答复他们。箭在弦上,张、杨终于下定决心,定于12月12日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12日零点,张学良率部下准时到十七路军总部新城会合。五六点时,负责守卫华清池大门的“剿总”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率队冲进大门。蒋介石只有几个警卫,但仍进行了十几分钟抵抗。待攻入蒋住的五间厅时,已不见人影,蒋的衣服尚在,被窝仍有余温。天亮后搜山,在骊山一处石缝中找到身着睡衣的蒋介石。蒋腰部受伤,由二营营长孙铭九背下山。与此同时,十七路军解除了西安城内的武装,扣下十几位大员。
清晨,蒋介石被押送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随后通电全国,发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政治犯等八项救国主张。突如其来的事变震惊中外,但这还只是序曲。
尘埃落定国共携手
对于张、杨酝酿的事变,当时还在陕北保安县的中共中央事先并不知情。12日清晨,收到张学良发来的消息时,中共方面大吃一惊。张学良在电报中希望能派人来西安共商。中共复电,将派周恩来前去。
杨瀚介绍说,张学良、杨虎城本无意杀蒋,只是希望改变他的态度和政策。事变之于南京方面,蒋介石生死不明,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开始调遣部队向西北进发;而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主和派则希望和平化解,保蒋安全。
受陕北天气影响,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等颇费周折,17日下午才到达西安。周恩来当夜即和张学良分析局势,次日又拜会杨虎城。这是杨虎城第一次会见共产党高级领导,周恩来的风度和见地让他佩服。此后,双方一直关系紧密、密切配合。
中共一开始就肯定了西安事变的革命性,起先宣布要“公审”蒋介石。但在对国际国内局势冷静分析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认为和平才更有利于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红军也开始配合东北军、十七路军行动布防。确认蒋介石安全无虞后,宋子文等人也对南京方面和蒋本人进行了一些劝说。从12月23日开始,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三位一体”,共同代表西北与宋子文、宋美龄兄妹会谈,后来周恩来还与蒋介石直接会面。在谈判中,中共做出了巨大让步,终于换来蒋介石同意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允诺。25日,蒋介石返回南京。自“九一八”以来不断蓄积压力的危局终于化解,国共两党得以携手共抗外侮。
华清池边兵谏亭
【百年回眸】
千古功臣 彪炳后世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大义凛然,必将永载史册,彪炳后世。
杨虎城出身贫苦,青年时便参加革命。在北伐战争中,他接触到魏野畴等共产党人,从此一直和共产党保持良好的友谊。魏野畴是李大钊的学生,从北京毕业后回陕西老家,成为西北地区共产主义先驱。在杨虎城处工作时,常给杨讲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为他后来同情共产党,接受共产党的主张,打下了思想基础。国共决裂后,杨虎城反对蒋介石的“清共”行动,不仅不抓捕共产党员,还暗地吸收谢华、徐彬如、宋绮云等中共党员到自己部队中工作,以至在十七路军内部成立了一个中共西北特别支部。
西安事变把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推向历史的舞台,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事变后,张学良即被软禁,长达50余年;杨虎城先被蒋介石逼令辞职“出洋考察”,全国抗战爆发回国后,随即被蒋长期囚禁,中共多次试图营救未果。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立场。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在重庆被秘密杀害,时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