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标准】思想先声,推动时代的变革
北京晚报 | 记者 林靖

2021-06-11 12:55 语音播报


【历史瞬间】

真理标准 引发讨论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篇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在全党全社会展开,中央及省级报刊共刊登讨论文章650多篇,形成思想解放的滚滚大潮。

刊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光明日报》

思想先声

推动时代的变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誉为“春风第一枝”,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由这篇文章引发的这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在建党一百周年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当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稿的约稿人和责任编辑王强华。作为自始至终亲历文章刊发全过程的见证者,88岁的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王强华讲述了这一不平凡的历史进程。

在一张堆满书籍的桌案后,白发苍苍的王强华老先生举着放大镜,仔细翻查资料。“好多人不知道,我们为何选择这个题目做文章?”老人抬起头,目光似乎穿透我身后的墙壁,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他缓缓讲述,年迈的声音有些颤抖,语气却极为坚定。

两次会议促成经典诞生

这篇经典理论文章的诞生与两次会议有很大关系。

王强华在担任光明日报驻上海记者站站长时,曾与两位同事策划了一个选题,准备以报社名义就“揭批‘四人帮’利用毛主席评水浒打着红旗反红旗”召开一个座谈会。王强华为此找到江苏省委负责宣传的部门,邀请当地文艺界、理论界、史学界人士参加,得到他们大力支持。

时隔数月,1977年7月,南京理论界组织另一个揭批“四人帮”的全国性理论讨论会,因王强华之前与江苏省委宣传人员建立了联系,已任《光明日报》理论部哲学组组长的他受邀赴会报道,并为《哲学专刊》组稿。

就在这次会上,一位学者的发言引起了王强华的共鸣。“‘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唯生产力论’是完全错误的。‘唯生产力论’根本上就是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嘛!没有生产力,物质靠什么去创造?”

“粉碎‘四人帮’不到一年,发言者敢碰这题目,恐怕要冒点风险!”王强华想。果然,有几人当场反驳,会场气氛骤然紧张。主持人认为与会人员自相争论,且与会议主题不符,就宣布暂时休会。

趁休会,王强华主动过去与那位学者握手。对方说:“我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叫胡福明。”“我认为你的观点是对的!”王强华和他简单交换了意见。

会后,王强华再次找到胡福明约稿。“我没给具体题目,但有一个大框框,根据《光明日报》宣传主题,在基本理论上,包括物质与精神、实践与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问题,请他写一篇从理论上拨乱反正的文章。胡福明高兴地答应了。”

文章应放在头版重要位置

1977年9月,胡福明给《光明日报》哲学专刊寄出两稿,其一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同年12月,王强华出差回到报社,发现这篇稿件提出了当时重大又敏感的问题,批判了林彪、“四人帮”鼓吹的“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只要删去冗长枯燥的大段引证,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他和哲学专刊组的同事们商量后,于1978年1月14日在文章最初的修改稿上签字发排。

王强华请报社领导小组成员、理论部党支部书记马沛文审阅后,把小样寄给南京的胡福明,并附信:“……为了使文章更加‘具有’战斗性,请适当增加些联系实际部分。由于‘四人帮’多年来抓住片言只语吓唬人,束缚人们的思想,致使一些同志至今仍不注意实践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定义出发,离开具体条件硬套某个指示,结果‘心有余悸’,许多工作搞不好。请考虑能否把这样的话加上。”

马沛文和王强华等人反复研究,经过五次修改后,4月10日,王强华将拟在第二天刊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样呈送给新上任的总编辑杨西光审定。事情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杨西光看完后特别兴奋,说这样重大主题的文章应放在头版重要位置,并要作大的改动,要针对理论和实践关系问题上的一些混乱思想,作较充分论证,进一步触及影响冲破禁区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到思想路线上来评析。

甘冒风险突出“唯一标准”

王强华随即将《实践》从“哲学专刊”撤下,正巧胡福明来京开会。4月13日晚7点多,在杨西光办公室,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胡福明和孙长江(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展开讨论。杨西光提出,文章一定要解放思想,批评“两个凡是”,冲破禁区。

之后,胡福明用了两天时间完成第六次修改稿,但因学校有事赶回南京,来不及将讨论的观点全部反映在稿中。马沛文、王强华接手修改,4月20日第七稿中首现“唯一标准”的提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人帮’鼓吹主观唯心论,反对辩证唯物论,否认实践标准……这种反马克思主义作风流毒深广……”

王强华、马沛文及哲学组几位同志觉得,需要强调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性”,否则就会把原需由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说成检验标准。他们想到这是理论工作者和党报的历史使命,遂决心不管冒多大风险也要坚持,并将“唯一标准”写入标题。

王强华将小样送往中央党校,4月27日孙长江完成修改稿。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也作了添加和删改。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

1979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初稿作者胡福明在南京大学哲学系讲课。

【百年回眸】

这篇文章入选新版教材

“《实践》发表后,当时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主要领导人批评此文政治上反动,理论上荒谬,是反毛泽东思想的。跟风者众多。”王强华回忆当时几人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压力。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支持,公开表态并高度评价此文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好文章,号召“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在邓小平的领导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在全党全社会展开。通过这场讨论,批判危害多年的极左思潮,恢复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反思过去的曲折,思考未来的出路,党内外思想日益活跃,开始出现酝酿对外开放和对各方面体制进行改革的新局面。

“能够编发这样一篇文章,我觉得这一辈子活得也有意义了!”以前,王强华从未想过自己会见证这样一起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我们干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毛主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成功,靠的是实事求是。大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搞。这是有现实意义的。”

老人拿起桌上2020年6月第一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入选了新版教材。“我们任何个人特别是年轻人,从小就应该培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来就不会走弯路或者犯错误。”

砥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