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13:01
【历史瞬间】
恢复席位 外交胜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即被台湾当局占据。自1950年9月联合国第五届大会起,联合国大会每年都会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但在美国等国阻挠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长期窃据。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环境开始发生变化。1971年的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经过长达一星期的辩论,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代表提出的关于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所属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即2758号决议。
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了联合国大会现场。
1971年11月15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仰头大笑。
得道多助
昂首重返联合国
1971年11月15日这天,刚刚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当风度翩翩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出现在大会现场,立即成为了各国记者关注的焦点。乔冠华在大会发言中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我们将和一切热爱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为维护各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为维护国际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共同努力。”乔冠华的仰头大笑,也成为永恒的历史画面。
联合国大会通常设有特定议题,但中国代表团的出现,让各国代表的发言都临时“跑了题”,当天的大会变成了中国代表团的“欢迎会”。外交部前翻译室主任、驻卢森堡前大使、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翻译的施燕华说:“现在回想起来,进入联合国,是我外交生涯最自豪的时刻。”
主席拍板:立即组团出发
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从1950年起,联合国大会每年都要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施燕华1965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她告诉记者,联合国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讨论非常重视,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不是联合国成员,但每年联大作出有关决议,还是会第一时间告知中国方面。“每年的决议内容基本一样,题目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合法席位’,但一直都没通过。”
中国的外交环境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国家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西方阵营很多国家跟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重返联合国实际上水到渠成了。”施燕华说。
1971年10月26日,中国代理外交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消息,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联合国大会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开幕,通常在12月结束。如果立即组团去参加联合国大会,可能只剩下一个多月会期可以参与了。
中国代表团还要去参会吗?施燕华说,外交部向毛泽东主席请示后,毛主席亲自拍板:立即组团出发!
“毛主席说,那么多国家欢迎我们,再不派代表团就没道理了。毛主席手一挥说,要去,为什么不去?马上就组团去。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不但要去,而且要快去。”施燕华回忆说。
欢迎你们,你们早该来了
施燕华是和丈夫、后来任驻法大使的吴建民一起被派往纽约的。两人一个是英语翻译,一个是法语翻译,同事都打趣说:“‘英法联军’要打到联合国了!”
经过近30个小时的飞行,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入住罗斯福旅馆,作为在美生活和办公场所。这是一家不错的四星级旅馆,施燕华说,当时美国方面对中国代表团的到来比较重视,派了警察到旅馆进行守卫。美国媒体则在旅馆大厅部署了“重兵”,关注代表团的一举一动,连中国人“吃什么”也要问一问。
50年前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到大洋彼岸国度的一个个瞬间,施燕华仍然记忆犹新。当时,中国外交人员基本都是一身经典的深灰色或藏青色着装,走在纽约街头,远远就能认出是从中国来的。一次,施燕华上街买东西,有个五六十岁的美国老太太突然对她说:“你是从赤色中国(Red China)来的吧?”施燕华答道:“是的,但我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老太太说:“好好好,不管怎么样,我们衷心欢迎你们来,你们早该来了。”
在纽约,施燕华还参与了中方与基辛格的秘密会见。“基辛格访华后,尼克松政府想和中国接触,但是美国国内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所以只能绝对保密。”施燕华说,为了保密,与基辛格的会晤都安排在傍晚,在特定地点进行。基辛格戴口罩进到楼里,中国代表团人员则乘坐美方安排的车辆前往。当时中国代表团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此事。施燕华担任翻译,翻译的内容发回国内,周恩来总理也要亲自过目。
中国外交开启崭新时代
新中国长期被隔绝于联合国大门之外,22年后初来乍到,只能靠一些朋友“带路”。“比如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罗马尼亚……他们的代表给我们介绍了当时联合国的情况。一开始我们连怎么进联合国大楼都不知道,后来才慢慢熟悉起来。”施燕华说。
因为中国代表团的到来,1971年11月15日的联合国大会变成了中国代表团的“欢迎会”。在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发言结束后,几十个国家的代表把乔冠华围了起来,排着队跟他握手,向重返联合国的中国表示祝贺。中方准备的厚厚一沓发言稿被一抢而空,各国代表都想好好了解一下中国人的想法,听听中国的声音。
当天的大会一直开到夜里11点。美国虽然在此前2758号决议投票中投下反对票,时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老布什作为东道国代表,还是对中国代表团表示了欢迎。
大会进行期间,施燕华每天随代表团参会。一天,她在会场外遇到了老布什,老布什主动跟施燕华打招呼,“他握着我的手,说欢迎你们来到联合国。老布什这个人很随和,后来他当了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夫妻俩就经常骑自行车在天安门附近转悠。”
50年过去了,施燕华说:“现在回想起来,进入联合国,是我外交生涯最自豪的时刻。”
重返联合国前后,新中国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三次建交高潮。如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已达180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让中国外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
【百年回眸】
他带头跳舞为中国欢庆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投票结果刚一公布,一位与会非洲青年就情不自禁地在会场带头跳舞为中国欢庆。他就是当年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后来相继担任坦桑尼亚总理、非洲统一组织(现“非盟” 前身)秘书长的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副总编辑丁邦英曾多次采访萨利姆。他告诉记者:“采访过程中当我向他提及这段往事时,萨利姆先生笑着回忆:‘当时我还很年轻,很激动,不由自主地就跳了起来。’我问他,欢呼跳舞的举动在会场引起了什么反应?他说跳舞是非洲人表达高兴的一种方式,现场许多非洲国家代表都很快加入其中。这件事他从不后悔,因为联合国宪章既没有限制与会者高兴,也没有限制与会者表达高兴的方式。”
“身为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你为何会如此兴奋呢?”丁邦英接着问。萨利姆回答说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出于他本人和非洲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非洲国家一直把中国看成好兄弟,中国的胜利就是非洲的胜利;第二,中国这样一个世界大国竟在联合国没有一席之地,非洲国家一直觉得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第三,许多非洲国家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共同做出了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当然感到激动和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