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10:46
【历史瞬间】
中国接入 国际互联
“这次收到了吗?”
“收到了。我也给你们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收到了吗?”
“我们也收到了。”
1994年4月20日凌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机房里,一通国际长途电话从前一夜拨通后一直没有挂断。话筒这端的中国科研人员,一直在尝试给电话那头的美方人员发送电子邮件。发不过去,就调一调设备接口,改一改软件参数。
不知进行了多少次尝试之后,邮件终于成功发送,中方也接到了美方发来的回复。这看似简单的收发邮件之举,背后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全功能接入了互联网,中国的网络时代也从这一刻正式开启。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路由器。
从零起步
互联网改变中国
“为了这一刻,科研人员们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时任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专家组成员的钱华林,当时就在机房现场。因为前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接通互联网的那一瞬间,他和同事们虽然心情激动,但并没有过分地欢呼和庆贺。“大家都知道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肯定能通。”
为了给接入互联网做铺垫,当时在中关村地区首先要搭建一个局域网。国外的路由器拿不到,中国的科学家就自己研发。局域网搭建好了,想做下一步接通,国际上又遇到了政治因素阻碍,国内的电信政策也有限制。科学家们为此四处奔波求援,一遍一遍地诉说着中国想要接入互联网的迫切心情。
当时那个年代,互联网主要是方便科研人员查询资料,从事科学研究。钱华林和同事们怎么也不会想到,20多年之后,互联网会以如此爆炸性的速度发展起来。
“三角网”为互联打下基础
“早年没有网络,想做研究都得跑到机房去上机。为了储存资料,还得随身带着一盒盒的磁盘。”钱华林深知当年同行们有多么不易。
为了满足相互通信和传输资料的需要,1989年,由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三方共同参与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搭建计划正式启动。这个网络在当时还只是局域网,并没有涉及到跟互联网的联通。搭建所用的经费,来自世界银行的一笔贷款。原本贷款被规定用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保领域,在科研人员的强烈要求下,才向其中加入了建立超级计算中心的项目,后来又演变成了组建局域网。
因为早先从事过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领域的研究,钱华林全程参与了局域网的组建工作。为了能更快地让科研人员们用上网络,他有时凌晨4点钟就来到办公室,有时会在办公室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当时,国外的路由器设备对中国禁运,在没有路由器的情况下,信息在传输时会给整个网络造成很大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个难题,钱华林和同事们不断搜寻资料,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习取经。在多番尝试与努力下,国产路由器终于被研发了出来。
有了路由设备,“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才顺利成型。因为它联通了三所机构和院校,这个网络也被称为“三角网”。但科研人员们很快意识到,三角网虽然能满足一定的信息互传需求,但由于没有跟互联网联通,大家还是很难利用它去快速获得国际上的学术资源。这时,把三角网连接到互联网就成了科研人员们迫切的需求。
申请联通互联网遇阻力
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主要是被科学界作学术交流之用。世界上任何国家想要联通互联网,都要向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申请。1992年,钱华林在日本参加国际互联网大会时,就向NSF的官员提出过接入互联网的想法,但却被对方回绝。
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钱华林四处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方面继续在会上与NSF高层沟通,另一方面也向其他国家的同行寻求帮助。或许是四处奔波呼喊起到了作用,1993年秋天,美国西海岸召开的一次互联网会议首次引入了“是否同意中国加入互联网”的议题,与会的各国科学家纷纷表态支持。大势所趋之下,NSF高层对于中国接入互联网的请求渐渐松了口。
想把三角网连接到互联网,就要租用国家邮电部的64K国际信道,但三角网内部有多个机构院校,当时国内并没有多个用户共享信道的政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与邮电部领导多次沟通,强调互联网“资源共享”的特性,并许诺只会利用信道从事科研工作,不会挪作商用,这才把信道成功争取下来。
“如果把现在的信道传输能力比作长江,当时顶多就是一条小溪水,两步就能跨过去。”但就是这样一条涓涓小溪,让中国第一次和世界互联网这片汪洋大海联系了起来。
收邮件曾贵到无力打开
早先没有互联网时,国际学术界主要采用邮寄预印件的方式把成果告知其他国家的同行。有了互联网之后,接入互联网的国家就会把成果实时发布在网上,不会再寄预印件。有一次,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做出了一项研究成果,因为中国还没接入互联网,只能把数据通过预印件寄向国外。但就在寄送的过程中,以色列的科学家已经在网上发布了同样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前,国内还有个别机构为科研人员提供发送电子邮件的服务。这些邮件先传到国外的信息中转站,再由中转站通过互联网发给收件方。这种通讯方式过程繁琐,费用也十分昂贵,发送1K字节就要花六七元钱的流量费。
正因如此,科学家们发邮件时总要“字斟句酌”,如果附件太大,流量费负担不起,还是只能通过邮寄的方式传递。收邮件也要花钱,国外发来的大容量附件,有时甚至无力花钱打开,只能拒绝接收。
“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钱华林表示,接入了互联网,随便一台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和国外通过电子邮件交流,费用也降到了1K几分钱,再后来甚至免费了。学者们想要了解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也可以直接在网上查看,十分方便。
钱华林与国外专家会面。
【记者手记】
互联网带来便利生活
夜幕降临之时,在中关村、后厂村、望京、亦庄,不少互联网公司的总部大楼依然灯火通明,数以万计的从业者正在为中国的互联网事业挥洒汗水。
如果说钱华林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中国接入互联网打开了大门,那么张朝阳、丁磊、马化腾、马云、李彦宏等人,就是在用新一代的观念和实干将互联网推向了千家万户。无论是交流通讯,还是信息检索,又或是购物支付,每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都可以使用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各种服务,享受其带来的便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9.89亿,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4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截至2020年12月,互联网上市企业在境内外总市值达16.80万亿人民币,较2019年底增长51.2%,再创历史新高。我国网信独角兽企业总数为207家,较2019年底增加20家。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27年了。当初连上互联网,主要是给学术界用的。在商业上,我认为最多就是公司之间发信息、签合同,能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我是没有想到,或者说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想到。”在钱华林看来,互联网已经用事实证明它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未来的发展也远远会比你我的想象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