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9 21:45
▲ 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加缪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作家之一。
获奖作品之一的《鼠疫》描述了40年代一个叫奥兰的小城发生的一场持续一年的鼠疫之灾。“鼠疫”曾被指代为当年的法西斯恐怖,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喻为人类过去曾经面对、现在正在经历、甚至将来仍旧无法幸免的突如其来的各种灾难的象征和缩影。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前主编余中先先生就“人的共同积极反抗——加缪的《鼠疫》”这一主题展开讲座。讲座从加缪生平讲起,概括了加缪的哲学思想,通过对《鼠疫》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说的“反抗”思想。
加缪思想的脉络
▲ 邮票上的加缪
加缪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始终围绕着“人的尊严”这一母题而进行。“荒诞”的思想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得到了阐述,在小说《局外人》、剧本《卡利古拉》和《误会》中得到进一步发挥;关于“反抗”的人道主义,则体现在小说《鼠疫》、剧本《戒严》和《正义者》中,最后在论文集《反抗者》中表现得更强烈。
在《鼠疫》中,加缪向众人讲述了人面对荒谬的现实时选择的反抗行动。奥兰城一度鼠疫横行,死伤多人,整个城市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在人们普遍恐惧和极度焦虑的状态下,以里厄医生、塔鲁为代表的抗争者志愿成立了防疫队伍,救死扶伤,尽管他们中有人因疫情死亡,但众人最后还是迎来了胜利。里厄是集体人道主义的代表,他的反抗比西西弗的推石上山更有积极的人生意义。
《鼠疫》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 阿什杜德的瘟疫(1630)
尼古拉斯·普桑
布面油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加缪在《鼠疫》中刻画了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奔赴前线、积极抗疫的里厄医生;将生死置之度外、冷静清醒的塔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格朗;固执坚持信仰的神父帕纳卢;孤僻多疑的酒类销售商科塔尔等。加缪试图将方方面面的人物囊括在鼠疫背景下的奥兰城,包括当权者、专家、普通人、外来人或者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以此来构建一幅巨大的社会画卷。
透过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也可看出部分加缪的思想。里厄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人物,是他最早发现了鼠疫的征兆。里厄医生不是高大全的形象,却是法国现代社会中正直的有反抗精神的人的典型,他代表了作者和部分人的思想。他的反抗是一个无声的号召,也是小说的分量之所在。塔鲁是一个荒诞人的典型,他意识到世界、社会的不合理性,他要反抗,但又找不到道路。小说最后,作者让塔鲁意外地死去,这也说明了塔鲁身上体现的荒诞哲学不能解决什么。可以说,塔鲁是西方知识分子探索人生前途陷于虚无缥缈之中的一个缩影。
《鼠疫》中的反抗思想
▲ 瘟疫医院(1800)
弗朗西斯科·戈雅,布面油画
加缪说:“反抗是人类与自己的愚昧永久的对抗,每一秒,它都提出对世界的疑问……反抗不是渴望,它不抱希望,这种反抗只不过是相信命运的不可抵抗,而丝毫没有可能而来的屈服。”所以,加缪提出了“我反抗我存在”,这是从人的尊严出发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里索他认识到世界是荒诞的,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己,他拒绝为母亲的死哭泣,拒绝为自己辩护,这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但是《鼠疫》当中的里厄医生却不一样,他不再如莫里索那样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他很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是跟鼠疫作斗争,而且在斗争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的幸福。里厄医生不是局外人,他看到了只有通过一些高尚的人的共同积极反抗,才能够跟肆无忌惮的瘟神较量,社会才有一线的希望。
比较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局外人》中,莫里索是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存在,是个人的反抗;而《鼠疫》当中的里厄等人的反抗表现出整个人类的价值,是集体的反抗。
《鼠疫》让我们从另一面看见了存在主义者心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全篇结构严谨,生活气息浓郁,人物个性鲜明,不同处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变化刻画得深入细致。小说中贯穿着人与瘟神搏斗的史诗般的篇章,生离死别的动人哀歌,友谊与爱情的美丽诗篇,地中海海滨色彩奇幻的画面,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加缪作品推荐
《加缪全集》共六卷,由著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主编,以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丛书版为文本依据,邀约丁世中、李玉民、沈志明等法语界精英译者担纲翻译。除了《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外,还翻译了他的所有剧作,以及包括政论和文论在内的全部散文作品。《加缪全集》称得上是汉语出版界有史以来作品收罗最全、译本也最权威的加缪作品总集。
本版本系加缪逝世六十周年之际出版,收入“经典译林”丛书。其中,《局外人》由著名翻译家、傅雷翻译奖得主郭宏安翻译,《鼠疫》由青年学者陆洵翻译。这两部作品同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若想了解加缪思想,可从这两部作品优先入手。
本书收入加缪的两部中篇小说《局外人》《堕落》及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六个短篇)。收入本书的作品,无论是表现荒诞人物,抑或是讽刺欧洲文明的堕落,还是思考“王国可能就是流放”的问题,均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思想。本译本由著名翻译家、傅雷翻译奖得主郭宏安翻译。
《加缪手记》共三卷,加缪在其中记录了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写作构思等。手记中的许多片段几乎一字不改地用在了《局外人》《婚礼集》《反与正》等作品当中。手记从1935年5月开始记录,截止到1959年12月,跨越了24年的时间,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更是理解其创作背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