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珍珠闪耀着东方的光芒
首都图书馆

2021-11-03 13:43 语音播报


《大地》是美国作家赛珍珠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在1932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大地》里,作者以王龙一家人的生活为主线,以女主人公阿兰为主体,塑造了全新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农民形象。在小说出版的20世纪上半叶,这一作品跨越了东西文化间的鸿沟,改变了不少西方读者对中国历史悠久而软弱的固有印象。

这部作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逢振老师翻译而成。5月29日,王逢振老师在首都图书馆以《<大地>:赛珍珠与中国》为主题展开讲座,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上真实的赛珍珠以及她与中国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小说《大地》的人物形象以及它的现实价值。

赛珍珠:处于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中

赛珍珠(1892 – 1973)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她生于美国,整个青少年时代在中国度过,直到大学才回到美国,毕业后又回到中国定居,前后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

她一生都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处于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中。她的根在美国,父母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不可能不受美国传统的影响;但她自幼在中国长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她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接收到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但大学毕业后她长期在中国工作,又延续上了她在中国形成的文化意识;再后来因为战争她离开中国返美定居,中美长期对抗的现实使她产生了心理上的矛盾和彷徨。所有这些同时在她身上发生作用,构成了她的特殊文化身份,既有两种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又有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对抗,从而使她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正是她自己身上的种种矛盾,导致了世人对她的不同看法和评价。

▲ 赛珍珠文化公园中的大地之书石刻

《大地》:促进两种文化的沟通

▲ 英文版《大地》与中文版《大地》

《大地》刚一出版,立刻成为风行一时的畅销书。何以如此?在当时广大西方人的眼里,尤其是美国人眼里,中国是个既有悠久文化历史又软弱落后的神秘国度。他们想了解中国,对中国充满了浓厚兴趣。而《大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1932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在社论里指出,“赛珍珠在展现中国个人生活方面所采用的明暗色彩,是她在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中间的所见所闻。至于细节的准确性,她能够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和实例——这在她自童年起生活了多年的中国的那个地区比比皆是。”

海伦·斯诺夫人表示她是读了《大地》以后才到中国来的。赛珍珠也在1935年1月15日《纽约时报》上的文章里写道:“至于我是否用我的书为中国服务,只有时间才能回答。我已经收到许多人写给我的信,他们告诉我,在读了那些书以后,他们第一次对中国产生了兴趣。”

由此可见,无论《大地》的文学价值如何,它对传播中国文化在客观上起了推动作用,因而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

《大地》中的人物分析

▲ 电影《大地》剧照

《大地》中赛珍珠描写了多个形象丰满的人物,尤其对女主人公阿兰,她满怀同情地将她当成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吃苦耐劳,辛勤耕作,怀了孕还下地干活。然而她的一生还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生活上受苦,心灵上受难,最后凄凉的死去。

赛珍珠根据她对中国妇女的了解,刻意塑造了阿兰这个令人同情、令人难忘的形象。也许赛珍珠当时还没有女权主义意识,但小说中的阿兰和其他一些女性形象,无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妇女受多重压迫的实例,从而为女权主义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注脚。

此外,关于王龙儿子们的描写也很好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大儿子空虚放荡,继承了地主阶级不肖子孙的传统,不用面对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便可生存;二儿子当了商人放高利贷,仍然未摆脱封建的经营方式;老三成了军阀,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国家衰微,外国势力入侵,使国家动荡不安,四分五裂,军阀得以横行。

王逢振老师表示,以上对《大地》的分析是根据今天的认识来解读的,是对赛珍珠的政治无意识和主叙述思想的理解,而不一定是她自己当时写作时候的意图。对于任何作品或者文本的解释都只能依据阅读时的思想意识。总体而言,《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使西方人更好地认识到中国文化;同时,赛珍珠在作品中提出了妇女地位这个严肃的问题,为女权主义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其以白描以及女性独有的细腻手法展现了当时中国的历史,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阅读北京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