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8 11:31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从节气发展到节日,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有了祭祖扫墓的习俗,这是清明节的习俗的起源,但距离清明成为节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至唐朝以前,清明与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祭祖扫墓一般是安排在寒食节期间,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敕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以解决假期的问题,这开启了清明节放假制度的历史,自此寒食节与清明合为一体,清明作为节日开始形成。由于时逢阳春三月,三月三上巳节的内容也融入其中,到了宋代三节合而为一。在唐宋诗词中,清明、上巳、寒食这三个词经常是连在一起的,且一节日的诗作中交叉出现另一节日习俗,充分体现出三节合流的特点。
介子推割股啖重耳
《荆楚岁时记》里关于介子推抱木而死的记载
因清明节融合了寒食的内容,所以有禁烟改火的习俗,关于该习俗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为纪念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唐代卢象的《寒食》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诗人以史入诗,夹叙夹议,把介子推不求功名而至焚身和晋文公用人失策,刻画得淋漓尽致。
文人写文章纪念介子推,民间百姓纪念的方式就实在多了,直接禁火冷食。
三国时期的山西地区更夸张,冬至后的105天内,都不许生火而吃储存下来的冷食,曹操一想到山西冬天酷寒异常,老小羸弱难耐,非常生气,立刻颁布一个政令,史称《明罚令》, 举例说春秋时期的另一位忠义之士伍子胥的自尽后,吴王夫差曾把他的尸身投到钱塘江中,吴国人虽也纪念伍子胥,却从来没有不许喝水、渡江、洗脸、洗衣服等规矩,可知这样纪念介子推,纯属荒唐透顶,以后不得寒食,若有犯者,该家之长得关半年,主管官员也得关一百天,还要罚俸一月。
牧童图
说起清明节相关最有名的文学作品那当属唐代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很多学者看来,“断魂”,与祭扫风俗有关,而我们通常认为清明就是一个祭扫逝者表达哀思的令人悲伤的节日,在旅途中的杜牧,不能祭拜扫墓,又兼春雨濛濛,更添愁苦。据张庆捷先生考察,唐代祭墓风俗是在寒食,而非清明。他认为这首诗与扫墓风俗无关。这首诗本身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断魂”确如张先生所说的“既可以体会为悲愁,也不妨说它是欢娱”。至少作者想要排遣悲愁,是确定无疑的。其实在古人眼里,清明本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时间。既有春日万物生发的生命力,也包含着对逝者的怀念,也有立足于当下从而忽略生命之有限的感性超越。
拜扫怀念,慎终追远
人生苦短,终期于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盛衰消长的规律之体现。对于死生大事,作为有情物的人类当然会悲伤哀痛。于是,人们用各种方式来怀念,来铭记。这种绵延不断的情感和记忆,是一个人生活过、存在过的痕迹和证明,是逝去者历史的存留。生命的根本意义,就在这遍满恒久的生死之情中。清明拜扫,是慎终追远的一种方式。人们墓祭烧纸,以抒哀思。同时,也在忙碌烦扰的尘世中暂时停驻,以审视人生。
担酒上坟 王弘力(现代)
梦庐扫墓 绮云(民国)
清明祭扫 王弘力(现代)
良辰佳节,踏春游赏
漫长难熬的冬季之后,惠风和畅,天朗气清,大自然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们迫不及待地脱下臃肿的棉衣,换上缤纷的春装,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在沾衣欲湿的杏花雨中,踏青赏花,放纸鸢,荡秋千,镂鸡子、蹴鞠、斗鸡、打马球、尽情享受着盎然涌动的春意。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北宋)
象牙雕《月曼清游》册三月景“曲池荡千”(清)
明宣宗行乐图(局部)之蹴鞠
八达春游图 赵嵒(五代)
明皇观斗鸡图 李嵩(宋)
放风筝 徐渭(明)
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人看待清明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扫墓习俗体现的是慎终追远、感恩先人的传统,另一方面踏青游赏体现的则是生命的热切关注和对生命之美的欣赏,这是一个集死亡和再生于一身,融欢乐和悲情为一体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