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可不只是吃粽子那么简单!
首都图书馆

2021-12-15 17:15 语音播报


重午

(宋)李纲

谁将佳节号天中?阳极阴生五自重。

角黍但能娱幼稚,彩丝那得制蛟龙?

千年沉汨英灵在,万里浮菖习俗同。

逐客有家归未得,满怀离恨寄南风。

端午节的起源和内涵

端午节最初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而五月又称“午月”,所以,端午节就是午月午日,因此所以又叫“重午”。后来端午节演变为五月五日,两个五重复,所以叫“五自重”。现存“端午”这个词汇的最早出处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根据金武祥辑本《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此外端午节也称为“端阳节”因为它是夏至所在的月份。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光照最长的日子,按照中国阴阳学说,就是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候。然而物极必反,阳气达到了极盛,阴气就开始复活,此时也是阴阳最为失调的时间。

《礼记•月令》所说:“是月(指仲夏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阴气和阳气互相争斗的很激烈。“死生分”这不是死生分明的意思,“分”是一半的意思,死生各半。什么东西死生各半?植物。有些植物死了,有些植物刚刚出生。古人看到这个现象很害怕,他觉得是阴阳二气互相斗争非常激烈,整个宇宙不能运行,人类的生存会受到威胁,所以他们认为端午节所处的这个时间点是充满危险的,攸关生死。

事实上,五月天气炎热,暑毒盛行,蛇虫出没,瘟疫多发,也的确是人们在一年中生活极为不适、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的月份。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古人就把端午定义成有邪气,危害人类的“恶月恶日”。

清 郎世宁 《午瑞图》

这个“恶月恶日”的观念,甚至直接影响到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史记·孟尝君列传》里就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因为出生于五月五日差点被杀死的事情。田文一出生,他的父亲田婴就要杀死他,但他的母亲舍不得,偷偷地将其养大。一天,田文终于与田婴见了面,田婴勃然大怒,质问田文的母亲为什么要养活这个孩子。田文听后,就问父亲原因,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和门一样高的时候就要伤害父母。”田文听后,振振有词地对父亲说:“人的生存是取决于天呢还是取决于门?如果取决于天,您又何必担忧?如果取决于门,只要把门做得高高的,让人达不到就可以了。”这一番颇具哲理意味的话让田婴无以应对,也确实是对不举五月子这一民间习俗的大胆质疑。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五月竞舟”

在这样的时间里,以顺天应时为生活原则的人们便会采取种种措施以规避或抗争大自然强加给自己的难题,于是便形成了端午节的特色民俗。

挂五毒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指蝎子、蜈蚣、蜘蛛、蛇、蟾蜍等(一说指蝎子、蜈蚣、壁虎、蛇、蟾蜍)。

虎镇五毒

在过去,仲夏时节,毒虫经常出入居室,袭扰人类,尤其危害孩童,于是古人便在端午节给小孩子穿戴有五毒图案的裹肚、背心和鞋帽,一是帮助小孩子识别这些毒物,遇见后躲开;此外,依据“以毒攻毒,厌而胜之”的原理,这些物品可对伤害孩童的邪毒之物加以制约,令其远离穿着者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不少地区的百姓还用五色纸剪成镇锁五毒的葫芦图,贴在自家的门、窗、炕和墙壁上,希望由此可以祛除毒物。

五毒纹绣肚兜

悬艾叶

艾蒿、菖蒲这两种植物都具有强烈的芳香,可驱蚊虫。五月正值艾蒿、菖蒲生长的旺季,功效最好。它们同时具有药性,古人用来治病,也用来辟邪。晋代已经开始把艾蒿悬挂门前以消除毒灾。菖蒲的叶子又直又尖,形似宝剑,故有“蒲剑”之美名,也被认为具有驱魔镇妖的能力。

很多地区的妇女也将艾草插到头上,目的也是为了求吉辟邪,山东成武县有民间谚语云“端午不戴艾,死了变个老鳖盖”。

采百药

古人认为端午节这一天阳气达到极盛,药物的疗效也达到了最佳。所以采百药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风俗。这天是古代药农最忙的一天,因为他们要把重要的药材在那天全采了。“百药”既有植物药材,也有动物药材。蟾蜍便是端午节捉取的主要动物药材。东汉《四民月令》记载:“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有一种做法是将一个墨锭,塞到蟾蜍的嘴里边,然后把它晾干,墨锭就变成药物了,传说用此涂抹肿毒处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清 徐扬《端阳故事册——采药草》

佩香囊

端午节香囊多用丝布缝制而成,有葫芦、老虎、猫、鱼、兔、桃等多种造型。内装以艾草、香草、冰片、丁香、藿香、苍术等物,再用彩线串起来,佩带身上,据说有除恶气、驱邪气、避灾疫的作用。

香袋谣(河南荥阳)

端午节,太阳红,

做个香袋来除虫。

带香袋,除毒害,

一年四季无病灾。

清 徐扬《端阳故事册——系彩丝》

写王字

此外,围绕协调阴阳、避邪驱毒、卫生保健的主题,端午节还有吃粽子、沐浴兰汤、戴五色丝、饮菖蒲酒、雄黄酒等风俗。雄黄是一种具有微毒的矿物,古人认为可以驱虫辟邪,江浙有些地方将红纸包着雄黄做成炮仗的形状,用火点燃去熏屋子,这叫放黄烟子。还有地区将雄黄溶解到酒里边,在小孩额头上写个“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似虎额纹的“王”字以镇邪。

黄烟子

纪念屈原

端午节跟屈原联系起来,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创造。普通百姓了解屈原的不多,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主要有两个地区,一个是屈原的老家湖北秭归,另一个是屈原自沉的湖南汨罗江地区。这两处都传说划龙舟是为了拯救屈原,或者是为了捞屈原的尸体。这种传说后来受到知识分子的关注,因为屈原当年被楚怀王流放,这样的遭遇让他们很自然的联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得志,自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因此他们特别愿意把屈原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经过古代知识分子们的宣传,这种地方性的传说,慢慢就开始全国流行了。

屈原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册——观竞渡》

观竞渡

(唐)储光羲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习棹江流长,迎神雨雾开。

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划龙舟

可以看出端午节是一个协调阴阳、避邪驱毒、卫生保健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也均与此有关,悬艾叶、挂五毒、采百药、佩香囊等端午节的这一套习俗,使我们的健康有了保障,将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结合,又丰富了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寄寓着人们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高贵情操的追求。

本文根据首图讲坛讲座

“阳极阴生五自重——文学作品中的端午节”

内容整理编辑而成

主讲人: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

阅读北京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