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升学习力:孩子的五个阅读阶段及培养策略
首都图书馆

2022-01-19 16:03 语音播报


国际上很有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有一句名言——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这句名言指出二十一世纪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就是文盲。因为没有知识可以补充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学习能力,即使拥有一些知识,也难以持续地进行学习,那么就会在很多新领域面前成为文盲。

培养青少年的方法如果只是停留在考试、答题、拿高分上面,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有阻碍的。现在我们的教育明确地提出,要从过去的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本位转变。这什么意思呢?过去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但是对于接下来知识的运用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现在我们要向培养核心素养转变。核心素养是哪些呢?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具体表现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生不仅要求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学习,通过提升阅读力来提高学习力。同时,学生也要有健康的生活,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阅读力决定学习力,但是要是想通过多阅读来提升学习力,咱们还得讲点策略。聂震宁在《阅读力决定学习力》这本书里,把学生在阅读方面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小学一、二年级是起步阅读阶段。尽管我们在学前有过阅读,家庭里面有亲子阅读,还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但是从孩子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心智发育到应该接受完整知识的时候,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此之前就可以说都是在培养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要让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兴趣阅读。千万不要让他们到了一、二年级,觉得读书必须背着手,变的规规矩矩的,这样他们学习也会变的拘谨,导致学习丧失了兴趣。一定要让孩子们保持对课文的兴趣,同时要让孩子对课外的阅读,其中包括各种绘本、童话,也继续保持良好的兴趣。让孩子们觉得生活非常美好,在学校读书,晚上回家了还可以读书,这才是快乐的生活。

第二阶段:小学三、四年级是过渡阅读阶段。这个时候我们最重要的要求是,让孩子们从会读图逐步转变为读文字,甚至是完全的文字阅读。这个时候我们的阅读策略是辅助孩子们做图文转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是看文字为主,图为辅,但是由于有图,孩子们的兴趣还能够持续保持,而且也能更多的在文字里面找到他自己要领会的知识。

第三阶段:小学五、六年级是基础阅读阶段。这个时候孩子需要打开阅读面,不仅仅是读一些童话、小故事,还需要接触到一些名著。譬如说要了解《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是打基础。但是并不是强调一定要把名著读懂、读好,只是一个初步启蒙阶段,要让孩子们知道,中国文化里有四大文学名著,有唐诗,有宋词,我们还有鲁迅、矛盾、巴金,当然还有很多当代作家。基础阅读阶段要让孩子们更开阔的阅读,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打好各方面的基础,为上中学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初中阅读是成熟阅读阶段。成熟阅读阶段就是说,除了教科书上规定的必读书和推荐书目之外,学生自己也需要找一些书来读。这个时候有些同学互相之间会扎堆阅读,这是非常好的阅读氛围。听说一位同学找到一本新书来读,于是大家都去找。这个时候培养孩子们阅读的策略是,规矩与自由协调相处。就是说,允许他们发展自己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五阶段:高中阅读是思辨阅读阶段。高中的阅读必须要注重培养思辨能力,有思辨才有阅读,有阅读才有思辨。高中阅读不能够像小学生一样只是停留在知道了,而是应该有所思考,哪怕读《安徒生童话》都应该有哲学的思考。书籍的读法应该随着成长而逐渐深化,因此高中的青少年阅读应该注重培养思辨能力。

以上就是学生的五个阅读阶段以及对应的培养策略。

本文根据中国阅读大讲坛—《阅读力决定学习力》讲座内容整理编辑而成

主讲人:聂震宁 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成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著名出版家,作家,阅读学专家,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

主办方: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 首都图书馆

阅读北京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