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来要从零岁开始!你不得不知的人脑发展奥秘
首都图书馆

2022-01-26 18:33 语音播报


你知道吗?国际追踪研究显示,儿童在小学初期的阅读能力能够显著预测高中时期的理解能力、词汇能力以及通识知识,它是终身阅读习惯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渡阶段阅读方面表现很差的儿童,一般在高中阶段的学业成绩往往也不尽如人意,许多人甚至无法从高中毕业。这些已有研究充分说明了小学初期儿童阅读水平的重要性。

那么,阅读真的要零岁起步吗?零岁起步阅读什么呢?零岁起步的阅读如何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什么问题?最早的阅读可以从黑白书读起,在新生儿童视觉发展的初期,给予恰当的视觉刺激,让他们看到阅读材料,是黑白书的特别价值。儿童还可以开始阅读具有游戏玩具特质的图画书,这能调动幼小儿童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给儿童各种感官参与的阅读过程,去连接他们的生活经验,去想象他们未知的世界。游戏玩具书可分为布画书、洗澡书、触摸书、声响书、嗅觉书以及形状书等。强调类似玩具的趣味和可操作的游戏功能,是游戏玩具书的主要特征。这些形式新奇、充满乐趣的儿童游戏图画书,可以充分地满足0-3岁儿童的阅读需要,对他们零岁起步的阅读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 不同种类的游戏玩具书

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脑组合发展的过程,早期阅读可以给孩子终身学习的阅读脑奠基。哈佛大学对学步阶段的儿童进行了脑的追踪研究(下图),研究发现有一部分的孩子在出生的时候被发现未来可能会有阅读困难,但是如果早期给予他们良好的阅读环境,这其中有一半的孩子将得到脑的重塑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和认知发展。

▲ 哈佛大学阅读脑研究结果

那么既然早期阅读很重要,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呢?答案是——陪伴阅读。成人的陪伴阅读是一种良性的互动过程,能引发孩子好奇的观察,还能加强孩子的自控力。利用高质量的图画书和陪伴型阅读环境,家长们就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家长可以与孩子基于图画书的主题,与孩子进行沟通,给予孩子信息丰富的对话,这个过程就是十分有效的、家长能够掌握的、支持儿童词汇学习和认知发展的方法。早期阅读图画书,不仅给儿童提供高质量的语言学习内容,而且让儿童拓展学习,认知世界。早期阅读教育的要点,就是成人要助力构建一个互动式阅读过程:提问——讨论——思考——谈话!

而幼小衔接阶段的阅读,是搭建终身学习的茁壮桥梁。幼儿园阶段重点发展儿童口头语言能力,在阅读上以与成人共读图画书为主。但是,儿童在6岁之后进入小学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低学段以发展儿童书面语言为主,阅读要逐步走向纯文字阅读和独立阅读。总体来看,6-8岁的儿童要经历从形式到内容的诸多转变,挑战巨大。在我们周围,经常看到喜欢阅读图画书,却迟迟不能迈向文字阅读的儿童,也时常看到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大量识字,却始终对阅读提不起兴趣的儿童……无衔接、小学化式的衔接、理念转变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等问题屡见不鲜。

幼小衔接时期的阅读,要实现从成人共读到独立阅读行为习惯的衔接发展;实现从阅读理解图画为主到关注文字阅读的衔接发展;实现从简单阅读策略到多种阅读策略的的衔接发展。在跨越幼儿园到小学的阶段,儿童阅读需要伴随他们的成长,一方面向外拓展更加有助于他们了解世界的广泛的主题,另一方面向内深入有更加贴近儿童内心世界成长的内容。因此,幼小衔接阶段儿童阅读内容的衔接,需要我们考虑阅读主题更加广泛,阅读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这样可以更好地增进这个年龄段儿童的阅读兴趣,引起儿童的共鸣并启示他们思考,激发其想象力,同时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坚持性等学习品质。

最后,有几个早期阅读指导的重点值得关注:

(1)重点抓阅读细节。具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儿童,已经基本熟悉了图画书的结构,能熟练地翻阅图画书,认真观察图画书的画面和文字信息,并能较长时间专注地阅读;此时的儿童应当能细致观察画面中主角或主要人物的状态,包括动作、表情、姿态等,理解主角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想法等;能有意识地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并将细节与主要情节联系起来,通过对图画书画面布局、构图、视角、笔触、色彩等的感知进一步理解图画书内容,能准确理解完整图画书的内容。

(2)引导儿童讨论有关图画书的内容,让他们准确地解释主角或主要人物出现的行为、状态的原因。

(3)指导儿童阅读过程中,关注主题内容、主角形象的变化,帮助幼小衔接阶段儿童把握整体故事发展过程,更好地感知理解阅读的内容。

本文根据《中国阅读大讲坛——在早期阅读中奠定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讲座内容整理编辑而成

主讲人:周兢 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教育部学前教育保教指导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国际儿童语言研究 CHILDES中文平台、华东师大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主任

主办方: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 首都图书馆

阅读北京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