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让干涸的泉眼恢复喷涌,让被人忘却的过往为人记起
首都图书馆

2022-08-10 17:47 语音播报


一个优秀的考古学家,是让干涸的泉眼恢复喷涌,让被人忘却的东西为人记起,让死去的转世还魂,让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

——《神祇•坟墓•学者》西拉姆

这是德国学者C.W.西拉姆在《神祇·坟墓·学者》中对考古学的浪漫解释。考古是一门发现的学科,它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铲会发现什么,总有一些东西好像在等待着你。未知,对人们本身就是吸引力,这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发现”与“未知”让考古学成了近年的热门,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新闻报道投向了这个领域,民众对考古的热情也越来越大,但这其中却充斥着许多的误解,比如很多人会觉得考古就是合法的挖墓。这当然是错误的看法,考古发掘的叫遗迹,而遗迹不只有陵墓,还包含了建筑、宫殿、寺庙等等,这些都是考古研究的对象。

▲王裕口103号墓出土“雀屏冠饰”

考古学是一门学科,归根结底,考古学就是历史学。但传统的历史研究的是文献,而考古则是根据实物来研究。考古“读”的是“地下”这本书。没有实物作为证明的历史并不生动,通过考古发现再结合历史文献,我们看到的历史是有视觉、有触觉、有听觉的。

真假 / 隋炀帝陵

2013年,隋炀帝的墓在扬州市曹庄发现,但在此之前已有4处隋炀帝陵,比较有名的两座分别为陕西隋炀帝陵,清乾隆42年(1777)陕西巡抚毕沅书写了碑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二村隋炀帝陵,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

在专家对墓葬规模、形制、出土文物、墓志文字等充分讨论后,证实扬州曹庄为真正的隋炀帝陵墓。此处考古发现还入选为“201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中出土墓志:“隨故煬帝墓誌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扵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畢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方……”

除了墓志确认为隋炀帝本人以外,还出土了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十三环蹀躞带。它在唐代被称为玉带板,别在官服上,玉的数量与本人的身份等级有关。《周书·于翼传附李穆传》记:“乃遣使谒隋文帝,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之服也,以微申其意。”“十三环金带”只能皇帝用,这也间接证明了墓中的人就是隋炀帝。

▲十三环蹀躞带

唐人 / 真的以胖为美?

大家经常说唐人以胖为美,然而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唐人的论述中并没有“以胖为美”或者较为类似的观点出现。这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后人的判断,且这种判断多是来自于感性的认知,理性的分析则是后来逐渐形成的,且说法不一,似无定论。

考古学的做法则“简单粗暴”了许多,将墓葬出土的女性俑先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得出的结论是以瘦俑居多;之后再进行时代的比对,唐代前期几乎找不到胖俑,基本都集中在了唐玄宗的时期。可以得出结论在唐朝的某一时期确实以胖为美,然而并非全唐皆以胖为美。

温碗 / 的误解

猜猜上图中的碗是做什么用的?

有些人可能会猜是用来喝茶的,或者是装饰品。其实它是宋人用来温酒的。如下图所示,将热好的酒壶放到温碗中,起到对酒保温的目的。而上图中的碗显然是现代人仿造出的,这就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了解,或者是误读了中国文化。

有实际出土的文物也可以印证温碗的作用。在白沙宋墓(河南禹州市白沙镇北,北宋末年赵大翁及其家属的3座墓葬)壁画中,一对夫妇对坐,中间桌上摆的便是酒壶与温碗。

考古不是“挖宝”。在考古学家眼里,金银珠宝与破碎瓦片具有同等的价值,对考古人来说,每件文物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大家所熟知的瓷器、玉器、字画等古董珍品固然是好东西,残破的陶罐、生锈的铁钉也一样珍贵。考古学家要“透物见人”,根据古代遗存去复原历史。

考古也不是“鉴宝”。在考古学家的心中,文物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若用金钱讨论文物的价值,这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亵渎,更会助长盗墓之风。在考古学家眼里,没有金钱,只有历史与文明。

考古的意义,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惊世文物,而是要理清这些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这是对中华文化最大程度的解读、还原和传承。

阅读北京

编辑:田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