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何以中国人?
首都图书馆

2022-08-17 15:00 语音播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传统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它绵延不绝,又时有革新。它扎根于沃土中,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让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兴衰流转中源远流长、不断丰富。那传统文化对个体来说,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文化是一种濡染,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为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打下底色,也为他的未来默默地提供指引。一个人通过接受文化的熏染,文化的内化,使自己成为一个体现“中国人”特点的个体。他既是个体的,又是中国这个集体的。

人是“文化”的存在者,因而必须接受其“人文化成”才能够“成长”为人。实际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前人所积淀的传统的基础上完成的。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从前人长期积累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中国人,关键在于他们是在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中成长起来的。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郭英剑在其主编的《给新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故事:理性思维卷》的序言中曾精辟而深情地总结过传统对于个人的意义:

“传统是生活的指南针。传统使人有舒适与安全之感,它催生价值观并传承文化与历史。当今世界是一个节奏极快且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仿佛驶入了一个快速运转的轨道之上,路上的人们不是健步如飞,就是大步流星,开车的人们更是风驰电掣、流星赶月。就是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与社会中,传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主要,因为它像矗立的石碑,能给人以安慰,让人们寻找到归属感,也使人们有了更多的安全感。独特的传统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定义、寻找幸福、培养归属感以及形成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换句话说,传统指导着人际关系、人与人互动、家庭生活乃至文明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为此,唯有尊重传统才能更好地找到世界前进的方向。”

阅读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承

在二战中被毁的德国国家图书馆废墟上,德国人曾经树立过这样一块碑文:“没有比毁掉图书馆更容易毁掉一个国家的文化。”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曾经说过:“文化的消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书被禁读,公理被隐瞒,文化被亵渎;第二种是没人想读书了,没人想知道真理了,文化成为了滑稽戏。”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 尼尔·波兹曼

文化在哪里?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优秀的传统、创造、智慧,这些都汇集在那些最伟大的“名著”中。阅读经典,让文化真正的延续、传承、发展,就是与最伟大的经典进行对话。当一个社会没有了阅读,思想就会停留在洪荒时代。智慧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建立在沙滩上,它是建立在通过阅读实现的基础之上的。

阅读经典,则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意大利著名作家、评论家卡尔维诺在其经典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说道:“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他以自己阅读《奥德赛》的经验为例,虽然他读的是荷马的文本,但是他也无法忘记书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的历险在多少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

《为什么读经典》——伊塔洛·卡尔维诺

这些内容,有些可能是本来就隐含在原著之中的,有些则是后来逐步“增添、变形或扩充的”。也就是说,经典本身富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其价值有时候会超出文本本身。同一部经典,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不同语言的转换,被不断的丰富、解释、发展。经典本身会成为一种知识背景,所以要真正理解经典,还是应该尽可能回到它最初的文本,回到它原来的气息,而“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

其次,因为经典诞生的时间相对比较久远,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经典,在阅读上障碍也相对较多,不容易进入。但是,一旦耐着性子静下心,真正把经典读进去,经典读多了,阅读审美能力就加强了,阅读的口味和习惯也就养成了,阅读的鉴别力也会提高,再读其他好书就势如破竹。对孩子来说,经典就像一粒埋藏在心里面的种子,总是要发芽开花的。童年时代读的书都是“预言书”,真正的经典,会有一种特殊效力,“它本身可能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会变成我们个人或者集体的无意识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中呈现出来。所以,读经典不一定要等待自己完全能够理解的时候再去读。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它的阅读水平。每个人的阅读水平,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阅读高度,就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从根本上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阅读力量。文化传承,从阅读开始。

阅读北京

编辑:田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