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8 17:11
读书是一种静穆的伟大,对个人而言,“以读书为荣”应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念;“以读书为乐”,应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以读书为用”应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第一,以读书为荣。子路曾经问孔子,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如何“修己以敬”?答案就是读书。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修身养性,从读书开始。读书不仅对个人而言十分重要,对整个国家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陆游在八十多岁告老还乡后写过一首诗:
归志宁无五亩园,
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
犹课蝇头二万言。
意思是“我一生做官,不是为了这五亩田的退休生活,我读书的本意,是在天下苍生。虽然已经年老,但是我读书的热情不减”。陆游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报国为民的情怀,也反映了从古至今中国读书人的共同追求。
陆游画像
第二,以读书为乐。读书给我们求知的快乐,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就等于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这种获得远远高于物质上的富足。读书还给我们审美的熏陶。宋代诗人翁森写过一首诗叫《四时读书乐》,他把春夏秋冬和读书联系起来。春天——“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天——“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天——“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是这首诗的压剑之举——“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赋予人梅花一般的风骨,在严冬下傲然开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读书的快乐和四时联系起来,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
读书还能带给我们心灵的自由。法国作家阿兰说过,读书的乐趣,在于阅读过程中可以神思飞扬、了无羁绊,依着作者的文字去找寻自身心灵放飞的家园。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读书进入一定境界的时候,胸中是那么的坦荡,那么的快乐,没有一点尘埃。
第三,以读书为用。如何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通过读书来提升自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多贫寒子弟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成为了当今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除了实用方面的考量,读书对于思想、世界观、以及气质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讲完了读书和个人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全民阅读和民族、国家的关系。我认为全民阅读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下面我将分三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中华文明中有热爱读书的基因。孔子在《论语》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论语》之中有四十多处提到了学习和读书的重要性。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王京生,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
孔子论述了人性的六个方面都以学习为前提,可见他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孔子之后的名学大儒、智者仁人也无一不把学习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从荀子的《劝学篇》到朱熹对学习的论述。正是先人哲人的提倡,奠定了中华民族阅读的理论根基。我觉得这是中国人喜欢读书的来源之一,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也有利于书籍进入寻常百姓家,造就了中国人得天独厚的阅读条件。除此之外,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寒门士子埋头苦读。
其次,我认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传承我们的文明。文明的三要素,一有城市,二有冶炼术,三要有文字。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我们是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文字的消失和阅读的不广泛是导致文明中断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今天的我们要想传承中华文明,必须从阅读开始,在阅读之中了解我们的过去,认识我们的今天,瞻望我们的未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说,“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更加厚重和深邃。”
最后,阅读是民族创新发展的发动机。阅读赋予人们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孵化创新的温床。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奠定知识基础;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有所想象,继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说阅读是整个创新链条中,推动进程的基本载体。
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阅读的民族可以实现复兴,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让我们共同努力,推进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