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16:16
被称为“神京右臂”和“神皋奥区”的北京西山,是太行山的北端余脉,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如绿色屏障拱卫京城。山中林木苍翠,溪流淙淙,水清木华,风景奇秀,其中尤以香山、玉泉山一带山水为佳。
“三山五园”中的香山坐落于西山东沿,临近平原,主峰海拔571米,山形陡峭峻拔,山顶有两块巨石形似香炉,故名香炉峰,简称香山。满山花木葱茏,流泉丰沛,四季各有景致,尤以秋赏红叶著称。
自古以来香山就因好山好水成为善男信女、文人墨客登临朝拜之所。各种神庙道观、寺院庵堂遍布层林,香火延绵;历代游人、香客如织如缕,赞美诗篇不绝于书。
张养浩(元)
写出千古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作有《游香山》诗:“常恐尘纷汨寸心,好山时复一登临。长风将月出沧海,老柏与云藏太阴。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辽金。丹崖不用题名姓,俯仰人间又古今”,其中有对香山美景的描绘,也有对辽金时期香山一带寺庙建造之多的批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香山已然成为风水宝地的情形。
《静宜园二十八景图卷》(局部)
张若澄(清)
而历史上的香山不仅“梵宇琳宫”交错相叠,更因其峰壑幽深、美如仙境,自辽金始而为为历代帝王所青睐,成为皇家行宫之首选。因为辽、金统治者都是以游牧和渔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为保持“捺钵”传统,便大规模对香山、阳台山等西山诸寺院的扩建与经营,将其改建为行宫园林,用作皇帝视察游幸的驻跸之所。
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辽史·营卫志》
《静宜园二十八景图轴》(局部)
董邦达(清)
其中金章宗完颜璟(1168年-1208年)是西郊园林建设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汉文化极为推赏,喜好诗词、书法、绘画和园林文化,作为一个游山玩水的达人,登位之初他即在玉泉山上打造了自己的“芙蓉殿”;继而又将西山山麓其它一些风景胜地开辟为行宫别墅,著名的有八处,亦称“八大水院”或“西山八院”。这“八大水院”可以看作是西山地区首次出现的皇家园林集群,这是北京园林史上的一次造园高潮,也是北京皇家园林兴起的奠基之作。
大觉寺清水院
金水院金山泉
元、明以后,以敕建寺庙为依托、取真山真水建景观的皇家园林从香山附近向着更靠近城区的山前开阔地和水网密集处发展,直到乾隆一朝,最终构建起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颐和园)以及圆明园、畅春园在内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落。
北京颐和园和八旗兵营图
要真正了解北京皇家园林,就要追本溯源,本周末“首图讲坛·云课堂”邀您一起了解辽金时期北京皇家园林兴起的地理基础和文化渊源,为您解读北京园林道法自然、恢弘大气之文化特色的由来。
首图讲坛
皇家园林看西郊,西郊园林自辽金
北京传统园林区域形成的地理基础和文化渊源
参与方式:扫描/识别海报二维码进入“首都图书馆-云课堂直播间”,或者搜索快手、哔哩哔哩、西瓜视频、新浪微博、抖音、百度百家号“首都图书馆”官方账号进行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