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1 09:26
“榴枝婀娜榴实繁,
榴膜轻明榴子鲜。”
李商隐对石榴赞不绝口。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对荔枝欲罢不能。
说到“水果”,你一定会立刻想到它们的鲜嫩多汁、甜蜜清爽、芳香四溢,甚至还有改善消化、排毒养颜等功效。水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茶余饭后、劳作之隙,酸的梅、甜的橙、脆的枣、酥的梨、香的百香果……,这些身份和产地不同的水果,以不同的口感与滋味冲击我们的味蕾,点缀着每一个幸福欢欣的日子。
在水果的滋味让味蕾流连忘返之际,您不防翻阅一下史军博士的《水果史话》一书。他以生动、愉悦的表达,给美食爱好者带来一场水果文化的趣谈,一次追寻中国水果起源的植物学探究。《水果史话》更是堪称“吃水果的进阶宝典”,可带您纵观千年历史、笑看水果的历史趣谈,走进科学文化、发觉水果背后的秘密,对比西方观念、见证水果的内外交流。让水果不只带来肉体本能上的满足,还带来了独特的精神愉悦和文化熏陶;“不仅可以让您吃得很嗨,还能够聊得很嗨”。
象征长寿的桃子也是一种仙丹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杏仁中的氰化物含量高,李子的蛋白质会引发种种症状过敏现象,相比之下桃子是最安分守己的。除了食用安全外,我国古人强大的演绎和脑补能力也不容小觑。唐人徐坚《初学记》中记载“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制百鬼。故今人做桃符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在人们超强的演绎下,桃木的辟邪能力传递给了吃桃子的人。另外,汉代“度索山上有一棵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树”,《西游记》中“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等神奇传说,也是人们对这种大桃神奇的想象和对长寿的向往。
“桃子成为长寿的象征”,暗合了炼丹术中关于“神丹、金液可以让人长生”的基本理念,也暗藏了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延续和永存的渴望。
热出来的荔枝圆了贵妃的愿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香色味尽去矣”。尝鲜如此娇气的荔枝,就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在杨贵妃生活的年代,有可能在果实色香味变化前,把两广地区的荔枝送到长安城吗?详细考虑了古代的官道系统、马匹的速度、荔枝的重量、路途的艰险等各种因素后,得出的答案是:不可能。
那么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哪来的?
据记载,唐朝冬天无雪的年数达19次之多,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之冠,属温暖期。再看唐朝女性服饰的开放程度,也说明唐朝的气温——热。这一热,带来了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大变化,荔枝分布的北限也一度到达今天的成都。这样到长安的距离就只有两广区域到长安距离的一半左右了。结合采用木桶栽种、载桶运输、荔枝竹筒保鲜等办法,新鲜、甘甜的荔枝一日可达长安,杨贵妃如愿以偿。
“三心二意”的猕猴桃扬眉吐气了
猕猴桃果肉的颜色无论“红心”“黄心”还是“绿心”,都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三类颜色共同决定。不管是哪种猕猴桃在果实未成熟之前,叶绿素都是最优势的色素。随着果实成熟,叶绿素降解,“金艳”猕猴桃逐渐呈现出类胡萝卜素所特有的黄色,成为水果商们梦寐以求的黄心猕猴桃。而“红阳”与“楚红”猕猴桃因富含花青素,靠近果心部位的果肉就显露出鲜艳的红色。猕猴桃中心的“二意”,即“坚硬”与“软糯”。而“坚硬”变“软糯”的过程,则是在乙烯引导下的纤维素酶活性逐渐增强,细胞壁开始降解,猕猴桃果实逐渐成熟的过程。
我国自主研发的黄心“金阳”,甜度匹敌新西兰的黄心品种,果肉多汁细腻;土生土长的中华品种红心“红阳”和“楚红”异军突起;绿心的“翠香”和“徐香”成为绿心猕猴桃中的佼佼者。这些国产猕猴桃,已经具备叫板新西兰奇异果的实力,打破了新西兰人唱独角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