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秋膘的季节,品品有滋味的书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1-10 10:30 语音播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老百姓对吃十分讲究。食物是世界上最有能量的东西,它能维持生命,还能抚慰心灵,给人勇气。普通百姓不求钟鸣鼎食,只愿每日衣丰食足,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性味平和。

一餐一饭民之大事,一瓢一饮方为生活。苏东坡曾赞“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郑板桥有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而老舍则说:“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边走边吃,那感觉比秦始皇还骄傲。”

在这秋风乍起的季节,吃货们又想以贴秋膘为借口,宠幸乏味了一夏天的味蕾了。除了暖胃的第一杯奶茶和暖心的火锅,还有什么和秋天更配呢?

韩愈有诗云: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这人间高质量的精神“秋膘”,还得是图书馆来贴呀。

01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对于吃的执着,中国人罕有对手!而美食背后,则是悠长历史、山川湖海、四季物候、仪式人情,更是对生活朴素又真挚的热爱。

本书从 “菜、肉、鱼、禽、豆、米、面”等七大食物类别出发,选取有代表性和烟火气的55道灵魂美食,配合以14篇饭桌观察 、6地(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市集采风以及800余幅现场摄影作品,呈现嘈杂声色与平民智慧,堪称一次当代中国餐桌新巡礼。55道灵魂食谱:图文并茂,介绍菜品的历史、食材选择及制作步骤,收录名店名厨的独特烹饪技巧。14篇饭桌观察:敏锐捕捉当下中国人的饮食变化,剖解中国人的请客之道、网红餐厅与苍蝇小馆的风靡、外卖对用餐习惯的改变。6地市集采风:探访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这六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菜市场,囊括历史变迁、特色菜品、交易语言,呈现活色生香的买卖众生相。

02  不识“吴食”真面目 只缘不是英国人

中国人的雅致饮食文化,在江南的餐桌上,追溯中国传统风度。

10余年前,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爱上了江南和这里卓绝的美食文化,和她对四川的热恋一样炽热。接下来的多年中,她常常回到这里,寻访专业厨师、民间高手、路边摊的美食“扫地僧”和乡野农人,记录故事、学习菜肴、品尝人间至味。在这片北至扬州、南至杭州、东至上海、西至南京的区域里,扶霞将多年来对江南饮食文化的观察与探索集结一册:从江南菜小史到当地人文风貌,从饮食习惯、烹饪特点到美食掌故,狮子头、桂花糖藕、四喜烤麸、西湖醋鱼、水晶肴肉、素响油鳝丝、腌笃鲜……150余道经典食谱,108种常备配料,24种烹饪技法,精巧雅致、包容平和,传统精髓被不动声色地安放于饮食文化和历史之中。

江南忆,忆是此味。这是一次重新了解中国物产和人文的美食之旅,是对那些古老故事与传统菜肴的回望,也将成为通向未来的探索。

03  徜徉异域文化 品味他乡美食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有些神秘的凶案舞台东方快车到我们并不陌生的日本新干线,从跨西伯利亚铁路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喜马拉雅小火车,再到美国“西南酋长”号与少有人搭乘过的南非“非洲之傲”号——

热爱铁路与铁路饮食文化的莎朗·哈金斯率领七位同样痴迷于此的作者,用亲身经历描述铁路旅行的美妙与滋味,辅以大量精美的一手照片和文献,把他们遍布全世界的旅行经验分享给所有人。而作者们品尝过的各色美食从鱼子酱到烟熏三文鱼,到袋鼠肉、炸南非鳗鱼,还有羊肉咖喱、俄式饺子、“火焰雪山”,完全颠覆了“泡面与盒饭”的刻板印象,让人们发现,原来铁路旅行可以有另外的样貌,流动的餐桌可以如此美好与充满创意。

04  您好,您点的全球小吃套餐到了

街头小吃堪称城市之魂。

在这个压力爆棚的星球,街头小吃以最简单直接的形式给每个人以脱缰欢呼的治愈,构成每一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无论是露天市场,还是街边小摊,认识一个国家的最好方式,就是走上街头。作为一种生活艺术和古老传统,街头小吃不同于口味标准化的快餐,代表着强烈的文化认同。

通过享誉全球的百万册畅销书作者、米其林大厨和美食作家让-弗朗索瓦·马莱的镜头,见证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城市的近400幅引人注目的人物、街景和食物照片,记录全球街头美食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其背后的异域风情和人情冷暖,犹如品尝美味一般教人好奇、沉溺、深陷其中。还等什么,赶快开启这场街头美食文化盛宴吧!!!

05  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江户庶民生活百景图

《四口吃遍江户》是日本饮食文化研究专家饭野亮一的代表著作。寿司、天妇罗、荞麦面与鳗鱼,被誉为“江户美食四大天王”“万国无双的江户之味”,诞生于江户街头,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中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形态,并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

在书中作者援引大量一手史料,细致梳理了这四种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从诞生、发展,到形成今日形态的整个过程,同时搭配近140幅珍贵手绘插图,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江户时代的市井生活与庶民风貌。

06  舌尖上的社会学

在这个地球被称为“村”的时代,我们当然可以有多重方式了解世界。但无论是通过哪一种载体,总不免有一些专业术语来板着脸吓唬人:心灵和自我、文化秩序、世界体系、资本逻辑、民族国家、(逆)全球化、健康主义、风险社会、记忆/想象、社会独存……为了搞清楚这些,我们甚至不得不深入术语背后的“概念之网”来探个究竟,想想就头大,是不是?那来一场冒险怎么样?比方说,把这些复杂的东西都糅进吃吃喝喝的故事里。

《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就旨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希望在这个依然崇尚理性的时代,我们可以转而以个体为中心,让味觉来引导自己边“尝”边“看”——以河豚为隐喻,一来它的确是通过洄游的方式认知世界,这一点和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来它作为一种食材,得到了文人骚客的青睐,就连“吃货”东坡先生都留下了佳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尽管被称作“冒险”,《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并未试图一开始就锚定或排除有社会学、人类学基础的专业读者。正文部分每一个小故事都不长,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一窥究竟,再慢慢思考。故事以外,丰富的注释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文献线索。

07  为每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咖啡迷所准备的咖啡完全指南

这不是一本食谱,也不是咖啡豆全集。本书探索了咖啡制作艺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历史,详述了咖啡豆的挑选、研磨方法,分步展示了各种特色鲜明的煮制方法。

现今,咖啡已经成为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咖啡开启新的一天,因此,如何制作一杯好咖啡也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能否制作一杯好咖啡取决于对科学的理解:如何挑选合适的咖啡豆?哪种研磨方法效率更高?烘焙是如何影响成品的味道的?煮咖啡的水温要控制在多少度?当你向咖啡中加入奶油时会发生什么?……了解了这些,你就再也不会满足于一杯普通的咖啡了。

 

阅读北京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