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美地结束一场战争——没有胜利者的和平
首都图书馆

2022-06-08 17:33 语音播报


距离一战结束已有百年,威尔逊总统曾奋力疾呼的“没有胜利者的和平”能否在今日重现尚未可知。但以史为镜,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亚当·图兹所著的《滔天洪水: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化秩序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撇去历史的浮沫,从往昔看今朝,以思辨的角度理解战争。

《滔天洪水: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化秩序的重建》

[英] 亚当·图兹 著

陈涛 / 史天宇 译

理想国|中国华侨出版社

《滔天洪水》的叙事开始于战事正值焦灼的1916年底,结束于战后大萧条时期。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欧亚危机(欧亚各国陆续被拖进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绞肉场);赢得民主的胜利(美国从观望到正式宣战);未完成的和平(战后全球秩序的谈判与重建,以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寻找新秩序(战后严重的通货紧缩与大萧条)。作者沿着时间的脉络梳理了从美国参战到全球战后大萧条期间,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如何深刻影响了一战的发展脉络并继而重塑世界的过程。

从推崇“没有胜利者的和平”,小心翼翼地与欧洲各国保持距离,避免延续旧世界可怕的暴力循环,再到威尔逊阐明“十四点和平原则”,强调在国际联盟、限制军备和公海自由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美国从隔岸观火的保守态度转变为积极扮演全球领袖,在扭转战争的局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十四点和平原则”缔造了国际联盟这一联合国的前身组织,同时也奠定了当代外交的基本原则,但是《凡尔赛合约》的签订还是意味着“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失败。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没能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还成为了日本侵略行径和西方伪善面孔的受害者。

巴黎和会上的克列孟梭、威尔逊与劳合·乔治

如果说一战之前的国际舞台还有英法与美国平分秋色,那么一战之后的世界轴心已经彻底转移到了美国,美国在一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了其成为国际事务中心的转型。作者把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及其继任者放到了聚光灯下,力图证明在1917年美国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为由正式对其宣战之前,美国的观望态度并不是孤立主义。“没有胜利者的和平”表述的是一种道德平衡的立场,是其领导力塑造世界的一套独特手法。威尔逊并不认为欧战是绝对的正邪之战,因此他极力避免美国彻底站到任何一个战队中,这一判断不仅出自于理想主义的信念支持,也源自于对现实政治的判断。欧洲大陆的滔天战火只是一场需要尽快结束的苦难,如果最终胜利的一方站在道德优越的高点对战败方施加道德审判与政治强制,那么战败方的怨恨只会阻碍和解与战后的长期和平。

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发表请求参战的演讲

后续历史的发展验证了最初威尔逊设想的正确性,战后困难重重的全球秩序重建之路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快意的报复在战胜国蔓延,而苦涩的仇恨在战败国滋生,一场更大的危机即将到来……

当一个人合上丘吉尔先生这两千页文字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感激,崇敬,也许还有一些嫉妒,因为丘吉尔坚定不移地相信,国界、种族、爱国主义甚至战争——如果需要的话,都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真理。这让他对事件的叙述有了某种体面甚至高贵的色彩。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都只是噩梦中的一些插曲,是需要被永远回避的事情。

——J.M.凯恩斯对丘吉尔著作《战后》的评论

阅读北京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