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尚博主:都一千多年了,你们怎么还在模仿我?
首都图书馆

2022-07-06 16:59 语音播报


大唐,它是王维眼中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杜牧笔下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是杜甫记忆中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思想活跃的唐代,服饰呈现姹紫嫣红、绚丽多彩的景象,唐代女子的服饰尤为灿烂,宫廷贵妇不断发起新的流行趋势,引发民间女子纷纷效仿,流行花样繁多、更迭不断。究其根源是因为唐代女性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必恪守传统严苛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与男子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平等性。比如,她们可以大胆地穿着袒露胸臂的衣裙,或吸收其它国家服饰风格穿出异国情调,可以穿男装进行郊游、骑射,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还可以入学甚至为官,武则天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这些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对大唐浪漫的想象催生了一系列以唐朝为背景的影视剧,剧中服饰频频引起大众的讨论,《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武则天的短粗眉毛,《妖猫传》里杨玉环的一身红色霓裳,《长安十二时辰》里檀棋的绯色双颊都曾冲上热搜。

历史上的唐代女性果真如此打扮吗?《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对此给出了答案,本书对唐朝女子日常服饰进行了系统研究,既有对上溯至隋,下及五代,女子服饰时尚主要脉络的整体把握, 又有对初唐、武则天时代、盛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女子服饰典型个案的详尽探析。以绮罗、琳琅、髻鬟、粉黛四篇,分别考证了唐朝近三百年间不同历史阶段,女性服饰、首饰、发型、妆容的潮流演变。本书内含大量的文物图片和作者比照古书古画所绘的复原图,细碎如一钗一环,衣裙纹样,均有出处。且作者在女子服饰时尚进程中关注其时代背景、民族融合、审美取向等特色,进而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唐代中国女子服饰时尚的长卷。

唐“潮”的变迁

当代人提起唐朝女性,往往用“以胖为美”来概括她们的形象,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刻板印象。从初唐、武则天时代、盛唐、中唐到晚唐的这近三百年里,妆束时尚一直随着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审美情趣而发生变化。

图片

请横置屏幕,欣赏一场大唐女子时装秀

初唐衣着多沿隋代旧制,以纤秀清俊风格为美,又因李唐王朝尊道家老庄为宗,道风风靡一时,于是初唐女子追求服装的清新自然代表了当时的审美取向。

武周时期,女性参政极大地刺激、推动了妆束时尚的发展,女性变得更加具有自我意识,逐渐从过去所崇尚的“女为悦己者容”式的娇弱、纤巧,转向颀长健美、大胆奔放的“女为己悦者容”,妆束逐渐趋向秾丽大胆、自信从容,甚至发展到将领口开得极低,或是直接用裙腰半掩酥胸,这样袒胸脯于外的女子妆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古代中国是极为独特的现象,可以看出这是唐女为了摆脱封建礼教而进行的大胆尝试和自我意识觉醒的萌芽,通过对美的追求从而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开放及社会的包容程度。随着武则天统治的女主时代过去,朝堂上的女性身影走入了后宅,开元盛世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身型自然日趋丰腴,“以胖为美”的风貌至此才得形成,鬓发须得蓬松梳开撑在圆如满月的脸庞,衣裙也较之前朝更为宽松,服装的面料偏爱轻薄如云烟的罗纱,只因透明的纱半罩半露才能衬托秾丽、丰腴的姿容。

经历了盛唐的大气、繁华后,中晚唐的人们对女装的审美倾向有了新的看法。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华丽的服饰更成了聊以寄托的主题。中唐奢靡之风日盛,衣裙用料极费,大袖宽达三四尺,长裙曳地四尺余,头梳高鬟危鬓,插满各种金碧珠翠和小梳,皇帝甚至下诏对女子制裙的尺寸,首饰的款式、材质加以限制,然而却抵不住当时社会上下的共同向往,这种奢靡之风一直延续到晚唐五代时期,更增添了“披衫”、“襜裙”等创新款的衣式。

大唐女儿们用妆束时尚展现着繁华世相之一面,也如同当时的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一样,在不断地变动发展,仿佛繁花般次第开放、缭乱竞艳。

考据与复原

本书尝试以考古发掘或传世的唐代文物为基础,对照传世史料或出土文书中的记载,以唐人的眼光重新解读当时真实的女性妆束时尚。所用到的史料有《旧唐书》《资治通鉴》《朝野佥载》《花间集》《酉阳杂组》《开元天宝遗事》等正史及杂史小说。唐代文人雅士常以妇女服饰作为创作诗词吟咏的对象,因此本书还从《全唐诗》中选取了与唐朝女子服饰相关诗词作为研究的重要素材。作者可能觉得文字记载过于抽象,还援引了大量壁画、陶俑以及传世名画等图像、实物类文物资料。

唐代厚葬之风炽盛,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大兴土木,墓室里绘制的大量彩绘壁画以展现死者身份地位、仕宦经历和奢华生活场景,随葬品中除金银布帛外,还有大量陪葬首饰以及陶俑,通过这些墓葬壁画、首饰、陶俑,可以了解唐朝女性的服饰妆扮的发展与变化。

唐代画家阎立本、周昉、张萱等人用手中画笔描摹了其所在时代女子们的风姿,这些都成为作者复原人物当时可能的服装、首饰、发型、妆面的依据。

作者参考同时期壁画形象及文物,将《游仙窟》中的文字描述一一复原,绘制出此图。

以唐代流行的“间裙”为例,作者就综合了古籍记载、诗词描述、传世画作、陶俑等资料来破解此裙的奥秘。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常以艰涩的色名作为裙的名称,如“绯碧群”“紫碧裙”等,隋朝女子丁六娘作《十索》诗,有“裙裁孔雀罗,红绿相参对”句,让人颇为疑惑。

步辇图(局部)

而唐初画家阎立本绘《步辇图》中,一众随侍唐太宗的宫人们在胸际高束起红白竖条相间的长裙,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出土的泥木制作的女俑穿着缩小版的丝绸质地红黄竖条相间的长裙,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了类似的多色裙条拼缝而成的长裙,那么“间裙”为何物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将布幅裁作上窄下宽的条状,再以双色或多色长条相间拼合缝制而成。

阿斯塔那唐墓女俑

壁画形象中的间裙,往往是用四五十道细条接续拼缝,颇为费工,当时有着“七破间裙”“十二破间裙”等说法——正如现今纸张用“八开”“十六开”等说法来表示纸张大小。在整幅裙料宽度固定的前提下,破数越多,则裙的拼缝条越窄,如“七破”指破一幅为七道长条,若以唐代裙装常见用料六幅计算,则七破间裙是以四十二道长条拼缝。

新城长公主墓壁画(局部)

唐朝美妆秘笈

唐朝女子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妖娆风姿,当时的诗人也不吝赞美之词,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描写美人的名句,例如“醉圆双媚靥,波溢两明瞳”,“芙蓉如面柳如眉”,“鬓云欲度香腮雪”等等,从这些诗句可见锦衣华服固然可以衬托女子的美丽,但评价美人的硬指标却是面部容貌。倘若肤色、五官生得没有那么理想,那么就得通过化妆去弥补,你可不要以为化妆只是现代女孩子们的专利,唐朝女子或浓妆艳抹或薄施粉黛,展现出妖娆柔媚、清丽娇俏的面容,她们化妆步骤之繁复,样式之丰富可能会让今人惊叹不已。

唐代不同时期流行的妆容风格差异很大,或以轻巧柔和为美,或以浓艳明丽为傲,值得一提的是元和年间的妆容非常独特夸张,根据白居易所做的诗记载,当时流行一种“时世妆”,女子不但使用褐色的粉涂在脸上,做“赭面妆”,还用乌膏将唇涂为黑色,更将眉毛画成汉字 “八”的形状,即眉毛头高尾低,眉体稍粗,画有八字眉的女性呈愁态和哭相,古人将这种呈愁态、哭相而实际上表现着女性柔媚的妆型称为“啼眉妆”,为了进一步显示女姓楚楚可怜的娇弱之态,到了长庆年间甚至流行一种“血晕妆”,即用浓艳的红紫色颜料在眼睛上下画出三四道长痕,如凝滞的淤血一般。

时世妆里面的赭面妆是用土红色的粉妆敷面,其底妆呈现出的妆容效果是用深色打底,对照如今流行的美黑妆容,是用小麦色或者巧克力色的深色粉底凸显立体面容和时尚健康个性的肤色,再配上极具气场的乌唇,两者似乎一脉相承。

如今的“泪妆”和“抓痕妆”的前世是不是“啼眉妆”和“血晕妆”呢?看来时尚是个轮回。

黑唇和赭面妆怪诞、另类,它打破了传统的中国女子“以白为美”的美学观,是颠覆传统美学的新时尚,它的出现充分反映了唐代女子的开放、包容、大胆的审美情怀,而“啼眉妆”和“血晕妆”却又反映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对男性审美的迎合。

琳琅珠翠与悲喜人生

本书通过讲述大唐女性时尚妆束来展现繁华世相,但也并不是只局限于“物”的考据与还原,作者还将温情的目光投注到这些物品的所有者身上。在“琳琅”篇里,讲述了出土文物所在墓葬的主人的故事,用华美璀璨的首饰串连起这些女性的悲喜人生。

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城西玉祥门外,意外地发现了一座隋墓。石棺打开,一个九岁女孩躺在里面,她的脖颈处挂着一条金光夺目的项链,二十八颗金质球形珠每颗均镶嵌珍珠十颗,项链下端居中的位置为一颗硕大的鸡血石,下挂一水滴形的蓝水晶,充满浓郁的异域风情。她的头顶正中戴着一支极精美的发钗,上面一只以金丝编织而成的飞蛾正展翅停驻在黄金錾刻的花叶中,翅膀和触须都在微微颤动。

此外随葬的其他金银器、玻璃器、铜器、玉器、瓷器、陶俑等,多达200余件!惊人的随葬品昭示了墓主人显赫不凡的身世。这个九岁的女孩叫李静训,她的身上流淌着北周和隋朝两个朝代传承的皇家血脉,她的外曾祖父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外曾祖母是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外祖父是北周宣帝宇文赟,而外祖母是乐平公主杨丽华,她的母亲则是北周公主宇文娥英。李静训自幼便由外祖母杨丽华养于宫中,受尽万般宠爱,然而世事难料,她在九岁时不幸染病殁于宫中,外祖母悲痛欲绝,将她以超规格的葬礼入殓,“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天......共知泡幻,和嗟寿夭”,墓志铭字字泣血,饱含了亲人对她逝去的悲痛之情。仅仅一年后,她的外祖母杨丽华便在悲痛中撒手人寰,又过了五年,隋炀帝怀疑其父李敏叛乱,将其诛杀,又用鸩酒赐死了李静训的母亲宇文娥英,数年后隋朝亡。李静训的早逝也许是上天对她的垂怜,让她免去面对随之而来的家族罹难与国家覆灭。

除了李静训,还有与丈夫坚守爱情的宗室女李倕,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杨妃,嫁与宦官为妻的宋氏......这些女性不是墓志铭上一个个冷冰冰的名字,她们曾经聪慧、美丽,有着自己的渴求和梦想,她们有的拥有过欢笑与爱,有的满怀仇怨与恨,这些琳琅珠翠见证了家人对她们的宠爱和牵挂,也哀叹她们被毁灭的爱情以及破碎的梦。

阅读北京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