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 14:01
毕加索有句著名的话: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他长大以后仍然是艺术家。”
著名的美国插画家、绘本大师艾瑞·卡尔爷爷,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好饿的毛毛虫》与《棕熊系列》的绘者,一定也熟知这句话。因为,是他主持建立了美国第一家致力于推广绘本艺术的非营利性美术馆,为大人和孩子提供欣赏画作、动手实践的场所,以此拉近受众与艺术家的距离,并让大人和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力图让每一个小小的艺术家,能够沿着自己的梦想,顺利成长下去。
馆里收藏的那些绘本的作者,被绘本“喂”大的孩子们一定不会陌生:《旅之绘本》作者安野光雅、《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插画作者昆廷·布莱克、《小黑鱼》作者李欧·李奥尼,以及《野兽国》的作者莫里斯·桑达克,还有《极地特快》作者奥尔斯伯格……为了全世界热爱他们、热爱艺术的孩子们,艾瑞·卡尔美术馆在庆祝建馆五周年之际,邀请了23位绘本艺术家,用书信的方式来分享他们的艺术理念、创作方式、走过的弯路,以及始终热爱这份工作的理由,借此希望让每个有着画画和讲故事梦想的小艺术家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鼓足勇气,坚持创作下去。
《写给未来的艺术家:23位大师与孩子谈天赋、梦想与成长》
艾瑞·卡尔 等 著
新星出版社
适读年龄:5岁以上
23个大艺术家,23封签名信,166幅手稿,84张照片……这是一本信息量极大、非常值得珍藏、大人孩子都能看到过瘾的书。
这是23位艺术家,亲笔为热爱艺术的孩子们,送上的鼓励与祝福。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23位艺术家毫无保留地奉上童年照、创作手稿、工作室照片,并专门为本书绘制自画像。这些丰富的独家资料经过特殊的拉页设计,让艺术爱好者打开书就仿佛走进美术馆的回廊,开启通往艺术世界的神奇之旅。
艺术风格丰富开放
读这本书,你和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到底谁是对的呢?因为艺术家之间的观点并不一样,有的还互相矛盾。比如有的艺术家非常严谨,好多遍草图才能最后成稿,可有的艺术家痛恨草图,直接就画。
杰里·平克尼会不厌其烦地画草稿:
根纳季.史比伦则是个酷酷的艺术家,每一幅都当成正式作品来画:
那到底要不要画草图呢?
答案自然在我们每位小艺术家的心中。毕竟,学会独立思考,才是学习艺术的第一步。
不同的艺术家都有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有的甚至不止一种。这些迥异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本书向读者展示了熔铸艺术家风格的多种要素。
这种多样,与艺术家们置身其中的社会文化或自然环境有关。就像《旅之绘本》作者、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得主安野光雅所说:“就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而言,我相信,你从小浸润其中的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果你深入考察伴你长大的文化,你会发现那里有你的根,你的灵感源泉,让你有力量创作出优秀画作。”
《旅之绘本.日本篇》内文
有的,是童年成长经历所致。《野兽国》作者莫里斯·桑达克小时候体弱多病,于是迷上了读书和画画。他在少年时期花了上百个小时泡在窗前,为邻居家在玩耍的孩子们画速写。桑达克认为,那些速写簿像土壤一样滋养着他日后的工作。
桑达克的几幅草图
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也造就了不同的创作理念。他们有的认为保持孩子般的天性最可贵,有的则相信后天学习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小孩子能画出了不起的画。没有什么是他们画不了的。他们会画出想象中的事物,也会画他们身边的世界。画任何东西他们都不害怕。
——爱丽丝·普罗文森
学习会为你打下基础,进而帮助你发展独属于自己的视野与品味。唯有学习能让你成为一位真正的纯艺术大师。
——根纳季·史比论
有不少家长困惑怎么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怎么才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这本书则告诉家长们:虽然每位艺术家的经历和观点都有不同,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热爱绘画,绝大多数是从小就热爱,而且大部分都提到了“不停地画画”、“总是画画”。
艺术之路并非坦途
一个艺术家,是怎样从一个孩子成长起来的?大师们给出了23种回答。每个艺术家回想自己的小时候都着眼在不同的年纪,那是对他们的艺术来说最重要的年纪。有人想起大学时光,有人怀念十几岁的时候,有的则直接从幼儿园说起。
大部分大师都包含深情地讲到小时候有多么热爱绘画,讲到自己是怎么不停地练习。莫里斯·桑达克写道:“我在少年时期,花了上百个小时泡在窗前,为邻居家在玩耍的孩子们画速写”。然而他们的艺术之路,却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他们有的在小时候就坚定地想成为艺术家,却无奈受到家人阻挠:作品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图书奖的巴里·莫泽很小就知道画画是他唯一的长项,很想到艺术学院学习,却被送进了军校——家人希望他成为军官或医生,军校根本没有美术课。望子成龙的父亲更是对他说:“你不可能靠画画谋生。”
有的曾因为迫于生计被迫中止自己的热爱:曾经为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作品绘制插画的昆廷·布莱克,16岁作品就被《笨拙》杂志采用,是作品超过300部的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但在上大学的时候,他想着“哪怕不能靠画画谋生,至少不会挨饿”,没有继续学美术,而是去了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又接受了教师培训。直到后来立志成为画家后,昆廷·布莱克才得以继续到艺术学校上课。
而佩特拉·马特斯的故事令人动容:她小时候不怎么擅长绘画,直到有了孩子之后,她儿子得到了一盒蜡笔作为礼物,而她“无法抗拒那些鲜艳的颜色,于是开始在儿子的房间画城堡和动物”。这一下上瘾了,她去美术用品店买了颜料,开始作画。她感到: “某种东西可以在你心中沉睡很久,某一天它突然醒来说,现在该我登场了”。
无论起步多晚,无论遇到过怎样的阻力,无论走过怎样的弯路,他们最终都成为了他们希望成为的样子——每个艺术家写下的都是他们最宝贵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很有可能让一个孩子受益终身。
我年轻的朋友,千万不要听别人对你说你做不了什么事情。你能做到。想要做到,只需要去做的渴望,学习如何去做好的执着,还有即使身边的人都劝你放弃时你也能坚定不移的勇气。而且,可能最重要的是,全力以赴之后面对失败的坦然——但接下来,重新站起来,从头开始。
——巴里·莫泽
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写给未来的艺术家》收录的23位艺术家中,有11位凯迪克奖得主,以及4位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得主。在书中,他们坦诚地向读者们分享了他们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供绘本迷们大快朵颐。
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在画《魔法师的奇幻花园》时用的是铅笔,书出版以后,许多人都称赞他,用铅笔来画插画真是非常有创意。事实上,奥尔斯伯格上大学时才开始学艺术,因为感觉自己没有同学画得好,所以选择了雕塑专业。开始创作绘本时,发现自己熟悉的画材只有铅笔而已。
会让孩子们兴奋的是,有的作品灵感来源,竟是作者小时候的涂鸦作品。左图是温德尔·迈纳6岁时用蜡笔画的美国最初的移民。右图是他为凯瑟琳·李·贝茨的《美丽的美国》绘制的插画,再次画了那些最初的移民。
在一封封真挚的信中,大艺术家给心怀梦想的孩子以启示:要自信,勤奋,创新,真诚,要勇敢倾听内心的声音。但其实不仅是孩子,这本书适合一切曾经怀揣梦想,或现在依旧有梦的人阅读。尽情创作,勇敢追梦,享受艺术的滋养吧。拿起画笔,或者乐器,或者其他你喜欢的什么。
总之,什么时候都不晚。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艾瑞·卡尔爷爷的话:
“小艺术家,希望这本书会成为你的某种导师。希望你在读到这些大艺术家的故事时,会感觉在与朋友相处,与一群怀抱相同梦想、乐于涂涂写写的人相交,他们遵从自己的直觉,聆听内心的声音。我希望这些绝妙的信件能让你感到愉悦并从中受益,这些信件正来自心灵和记忆,正来自那奔涌出许多创造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