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 12:45
《三体》动画热播中,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了争议,又是一波科幻热!
不知不觉间,中国科幻从以前的不受关注,到现在开始走向繁荣,中国科幻观众从以前对外国作品的无限崇拜,到如今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本土作品中来,科幻文学也从小众逐步走向大众的视野,今天的读者若想找一本科幻小说来读,那可真是不容易——因为作品实在是太多了。那么,中国的科幻小说到底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
今天我们挑选了中国科幻百年发展中的3个阶段,带大家重返20世纪的科幻世界,一起来了解中国科幻的来时路!
1900-1911
梁启超才是“中国科幻第一人”?
鲁迅说,我也曾是“科幻迷”!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科幻的传统,但科幻小说的诞生还是在近代以后。此一时段,中国的第一批科幻作家带着他们的焦虑与憧憬,开始了一场崭新的梦想之旅。
中国科幻为何而生,中国科幻为何在这一时期诞生?当时的主要创作背景包括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及其引发的文化革新,坚船利炮给这片土地带来伤痛的同时,也激发着中国人民走向救亡图存的道路,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这为科幻小说的萌发提供了适宜的文化氛围;以及西学新知的传播及其对想象力的引导,成为中国科幻出现的重要前提;并且这一时期小说地位的上升、出版界的繁荣,也为中国科幻的生长提供空间;此外,这一时期西洋元素更多地融入到中国的小说作品中,这里我们举几个有意思的例子,你能想象使用类似于坦克、潜水艇的梁山好汉吗,还有蒲松龄式的狐仙不再禁锢于山林之中,而是走向了全球化的舞台,神仙法术与军事科技的结合……这时的许多作品虽然并非是“科学幻想”,但这种对“科学”的无限幻想,将外国科幻作品移植到本土科幻土壤中,成为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直接诱因。
王韬于1884-1887年间在《点石斋画报》上连载《淞隐漫录》,图为其中的《海外美人》插图,将“画皮”的故事植入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中。
这一时期科幻小说总计大约两百种,其中创作不足百种,翻译百余种。提到创作与翻译,我们聊一聊这两个人——梁启超和鲁迅,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创作于1902年,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小说畅想了60年之后的中国,那时的中国繁荣昌盛,甚是美好。非常有趣的是,小说中预想了1912年维新成功,恰好与中华民国成立时间一致,主人公之一黄克强又与革命元勋黄克强同名!不得不说,梁启超真是一个预言家啊,现实赶超科幻的戏码,原来早在百年之前就已上演;当时鲁迅先后翻译过4部科幻小说,1903年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北极旅行》、1906年的《造人术》,在他看来,科学小说“经以科学,纬以人情”,能让普通读者在愉悦中“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新中国未来记》
《月界旅行》
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作品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陈天华的《狮子吼》,这可以看作是对《新中国未来记》的直接回应;中国最早描写女性主导的科技乌托邦长篇小说——“海天独啸子”《女娲石》;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描绘地外文明及星系战争——“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中国第一篇描绘太空旅行的作品——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等。
《月球殖民地小说》
1949-1966
是想象的慰藉
也是宏大的野心
新中国的成立,为科幻小说走入新时代奠定了基础,在外部环境风起云涌的时代,科幻小说的存在既为作家提供了一个想象力宣泄的出口,也有着展现对理想未来的追求。
这一时期科幻文学的创作背景主要体现在现代国家的建立以及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和苏联科幻作品的影响。前者无需多说,新中国的成立从各个方面都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此外,外国作品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为中国科幻带来了非常多的灵感。1949年至1966年,中国译介的国外科幻小说共100篇(部),其中就包括多部凡尔纳的作品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其通俗易懂的特点,吸引了青少年读者。在这100部作品中,还包括28部单行本、55篇发表在杂志上的苏联作品,一些杂志如《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众》等也译介苏联和东欧的科幻作品。
《海底两万里》
儒勒·凡尔纳
此时的科幻文学的一大特点是,还停留在儿童文学和科普读物的状态。在1954至1966年出版的科幻故事单行本与选集中,近八成的图书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与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出版发行,而单篇科幻小说多发表在如《中学生》《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等青少年杂志上。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于当时的年代无法支撑起科幻的更多可能性,但我们也无法否定,这也与共和国自诞生起就对儿童文学的发展非常重视有关。即使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主要以儿童文学为主流,但作家们仍尽其所能地想要挑战更宏大的命题,《共产主义社会旅行记》《渤海巨龙》《火星建设者》等作品,便描述了作家们的无限畅想与野心。
郑文光的科幻短篇《火星建设者》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我国第一篇荣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
说到代表作品,这一时期有新中国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张然的《梦游太阳系》,新中国第一篇人物情节俱佳、美学价值突出的作品——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新中国第一篇以人文社科为题材的作品——童恩正的《古峡迷雾》等。
《梦游太阳系》
1991-2000
“地球”在世纪之交开始“流浪”
随即通往新的纪元
90年的中国科幻既是对20世纪中国科幻过往的总结,也通过继承和发展为21世纪这一文类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科幻作家都开始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他们的代表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并即将迎来电影续作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就是在世纪之交诞生的。
《流浪地球》最早发布于2000年《科幻世界》杂志
这一时期科幻文学的创作背景主要有全球化与现代化、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科技革命与科学文化这三点。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和走向“全球化”的进程正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全面开启,世界格局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未来的思索变得更加审慎,90年代的科幻文学因此也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伴随着出版发行的体制改革,文学与文化生产机制向市场转型等原因,文化产品的工业属性、媒介属性、商品属性和娱乐属性便日益凸显,这为科幻文学的创作起到了不小的影响;同时,科技的发展让当时的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见证着科幻想象被现实所超赶,再加上那时独有的“世纪末情节”,这都为科幻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接受创造了土壤。
姚海军曾用油印机出版了第一期《星云》杂志
这一时期有着这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科幻迷文化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在网络的各个角落与不同的科幻爱好者交流彼此的新想法,但你可以想象在那个手机是稀罕物、会上网的都是先锋青年的年代,也有着一群热忱的科幻爱好者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到彼此,分享同一种热爱。1988年,黑龙江伊春市林场工人姚海军创建了“中国科幻爱好者协会”,并开始印制协会会刊《星云》;90年代中后期相继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科幻迷组织与同人刊物,如北京科幻迷创办的《立方光年》,还有天津的《超新星》、河南的《银河》、四川的《上天梯》等;科幻迷怎能不用“科幻”的方法交流呢,这一时期科幻迷们还创建了科幻网站,如水木清华BBS科幻版、科幻桃花源。
《立方光年》
这时候的许多作家及其代表作在今天依旧被很多年轻人所喜爱,像是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硬科幻作家王晋康,采用先锋手法彻底改造科幻小说的代表性作家韩松,中国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创始作家星河、杨平,专注女性感受、对科技变化抱有积极态度的凌晨,纯美科幻故事创作者柳文扬以及推进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刘慈欣等。
从一百多年来无数个初次尝试,到今天中国科幻已逐渐走向世界;从多年前外国科幻作品带给中国观众的无限震撼,到今天大家以一种平常心态去讨论和期待动画版《三体》、电影《流浪地球2》,今天的中国科幻文学已开始在影视领域开花。回首中国科幻的来时路,我们不禁唏嘘,从稍显笨拙的学习、借鉴,到正在开出一朵奇葩,这条路漫长而艰辛,却伴随着这片土地的泪水与笑声共同成长起来。
《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
吴岩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
《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一书分别从创作背景、基本面貌、代表性作家作品这3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科幻小说从1900年至2000年这百年间的发展,这本书中详细地讲述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以上我们提到的诸多代表作品,在这本书中都有更为具体的介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