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15:00
地球脉动,北半球的花儿开了,风儿暖了,鸟语呢喃,大自然又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们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怎能不带着一颗活泼泼的心灵呢?
最近,好多小伙伴都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各大美术馆慕名打卡者络绎不绝。兴冲冲想迈入审美的世界,却忽然发现自己还缺少点什么?可能,就是缺少一颗空灵的觉心和一份充实的内在吧。如何填补这一空白,《对立之美》这本书应该能在这片空白之地画上一朵小花。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
严伯钧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
欣赏艺术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艺术发展史。拿书中所讲的西方艺术举例,如果粗略地拆分,则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每一个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审美取向都不一样。
古典主义在主题上多跟宗教神话有关,像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等这些大师的作品都属于这一派。
《最后的晚餐》莱昂纳多·达·芬奇
《雅典学院》拉斐尔·桑西
《最后的审判》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
表现手法上追求写实,也就是画得越像越好。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审美取向逐渐被取代。到了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更多地注入了画家主观的感受,表现上更注重变形和抽象,很多时候观众需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思考。
《蓝骑士》瓦西里·康定斯基
《泉》马赛尔·杜尚
我们来看上面这个作品《泉》。它本身不是一幅画,但艺术家杜尚却直接凭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出现,成功颠覆了人们关于传统审美的认知,让人们开始思考,原来艺术创作不一定用画笔,用现成品也可以;原来艺术创作不一定非要给人带来感官的享受,只要有意义就可以。一下子艺术的概念变宽了,人们的视野开拓了,人们逐渐接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传情”还是“达意”
艺术作品总的来说都是在传情达意。
“传情”就是作品传递给你的情绪。一段优美动人的纯音乐,即便没有歌词你也觉得很享受,这就是艺术带给你的情绪价值。
《格尔尼卡》巴勃罗·毕加索
毕加索在完成世界名画《格尔尼卡》之后有人问他,你这幅作品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毕加索直言:“如果我要能说出我想表达什么,那我还画他干嘛。”毕加索并没有用语言去描绘他的创作意图,但《格尔尼卡》还是被那么多人喜欢。很多时候艺术品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直觉和感受,而不是一个道理,远古时期人类没有语言,不懂文字,一样能靠画壁画进行交流,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语言。
再来说“达意”。在杜尚的《泉》之后的作品或多或少都要带点观念性。就是你的作品有没有提出新的观念,以及你的这种观念是否表达到位。
《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约瑟夫·科苏斯
这个作品叫《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地上有一把椅子,旁边的墙上是这个椅子的照片,墙的另一边还有关于椅子这个名词的解释。乍一看云里雾里,仔细一看发现有点东西。椅子是三维世界的实物,照片是平面的、二维的,而句子是抽象的。椅子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其再现为一种二维的幻象,比如摄影,而无论是实物的椅子还是通过艺术手段再现出来的“幻象”,都导向一个最终的概念——观念的椅子(即文字对椅子的定义)。作品中似乎还在探讨图像艺术和语言艺术二者的区别,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互补,因为两种媒介在表达椅子这件事情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艺术家的的巧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如此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这就是观念的艺术。
其实艺术是面镜子,千人有千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大家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最后,希望我们能够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