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八里桥市场安管中心员工何雨峻看到刘桂霞主任捧着“首都文明单位”奖牌回到单位时,他高兴地说道:“咱们市场又多了一颗‘星’。”该市场获此殊荣,高兴的不仅仅是何雨峻,这块奖牌的背后凝聚着全体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首都文明单位”为该市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品牌再添光彩。
近日,记者来到八里桥市场,大门口处,几名文明引导员正在提示入场人员佩戴口罩。生鲜卖场大厅内,市民有序选购。“这里环境卫生整洁,商户经营规范,菜价还便宜,我们常来买菜。”市民周献明说。
八里桥市场占地面积365亩,涉及蔬菜、水果、水产品、粮油、酒水、副食调料、建材等13大类万余种商品,承担着通武廊地区约300多万人口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该市场定位为公益型国企,以“科学决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为发展愿景,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首都文明单位”奖牌熠熠生辉。
生鲜卖场设置公平秤,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市场内各种果蔬品种丰富。
市场用先进典型引导商户诚信经营、诚信服务。
提高站位
经营过硬“领头雁”引领市场规范化
“我们发挥班子的核心作用,围绕市场中心任务,坚持抓学习、谋发展、讲大局、重自律,为市场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和民生作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八里桥市场总经理宋明蔚表示。
在该市场的办公区,资料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档案盒。“这只是我们党建活动的一些台账,党建工作贯穿全年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人员朱飞燕介绍说。为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该市场制定和完善了责任目标,明确工作流程、内容和时限,确保责任落实;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坚持每月一次剖析会,解读反面典型案件,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筑牢思想防线、廉洁从业;为确保民主集中制的落实,对涉及干部任免、经营决策等方面,都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
为筑牢经营堡垒,该市场还健全完善经营过程控制中的“短板”,2018年引入了第三方专业机构,启动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工作;为推动企业发展,该市场对疫情防控、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市场经营秩序等管理制度进行逐一梳理,完善了《八里桥市场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办法》《商品质量管理制度手册》等106项规章制度,加强出入市场的人员、车辆登记管理等,并印制成册促进制度的落实。在水果批发区域,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和水果商户李海强签订《八里桥市场商户用电管理规范责任书》。“感觉市场的制度越来越规范。”李海强说。
企业的规范化,也让职工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八里桥市场广筑文化平台,巩固职工活动阵地,企业彰显文化繁荣的勃勃生机。今年以来,该市场先后组织建党百年观影活动、爱国卫生月知识答题、“119”消防技能比赛、劳动技能比赛、各类主题征文、身边典型故事征集、午间羽毛球比赛、职工体育运动会、春秋游等文体活动30多项,丰富了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制度立身,文化当魂。无论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市场经营均结出累累硕果。三年来,先后荣获2018-2019年度中国农产品供应链优秀单位、2019年度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百强市场、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系统2020年度抗疫保供先进单位、2021年度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
铸剑攻坚
发挥社会责任的重任和担当
“八里桥市场成立23年来,荣获过9个部委联合授予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还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全国首批‘双百市场’、北京市首批‘首都文明市场’,以及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颁发的‘首都文明单位’等,各种荣誉称号达100多个。”宋明蔚欣慰地说。
在该市场的荣誉室,只见墙上皆是锦旗、奖牌和证书。据宋明蔚介绍,2005年八里桥市场就通过《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GBT19220-2003标准的认证,成为北京市第一批绿色市场。2018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我们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全国‘三绿工程’办公室的定点联系市场和重点联系单位,还是北京市‘放心食品工程’指定市场,多年来连续获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百强。”
为做好2021-2022年冬春季节本市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工作,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市场自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3月15日,免收整车运输蔬菜类商品和苹果、梨、柑橘、橙子、柚子等5种国产水果类商品交易费用。目前,全市涉及的大型批发市场只有4个,八里桥市场是其中之一。市场管理部部长曹为民表示,该市场每天蔬菜进货量在1000吨至1200吨左右,基本来自内蒙古、山东、天津等地,目前能够保障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300多万人口的果蔬、肉禽蛋奶以及米面粮油的供应,有发达的供应渠道,货源充足,价格稳定。仅粮油厅现场存货就超过1000吨,20天到30天周转一次,确保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有保障。
为发挥国企的社会担当作用,该市场在每次价格涨幅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2019年非洲猪瘟影响猪肉价格上涨,及时降低商户交易费率,让利于百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与通州区商务局签署《北京市通州区政府生活必需品委托承储协议书》,圆满完成蔬菜承储1130.5吨、鸡蛋52吨的政府储备任务……保证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应对特殊时期的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粮油大厅里,商户们忙碌着卸车上货,面粉大户毛明军一上午卖了近700袋面粉。他告诉记者,市场粮库里面粉日存量2万袋,许多商户在场外的存量差不多是市场存量的十倍以上,随时都可以调货,足够满足日常消费需求。此外,据果菜区负责人胡光陆介绍,目前像白菜、土豆、葱头等冬储菜正在大批量入库,白菜市场每天对外能供应100吨,葱头供应达50吨,土豆供应达140吨以上。
据了解,批发市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类,目前国家级的大型批发市场只有四个,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而八里桥批发市场是北京唯一一个。据统计,仅2020年,该市场交易量实现14.7亿公斤,交易额实现102亿元,已成为城市副中心最大的综合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作为公益性重大民生工程,该市场在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以及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国家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每天及时掌握上货量、上货效率,确保市场商品的供给保障。”宋明蔚说。据介绍,在扶贫攻坚战中,全国830多个贫困县,八里桥市场和400多个贫困县进行了对接,解决部分地区农产品积压、滞留等难题。在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精准帮扶工作中,八里桥市场成立了专门的乡村振兴办公室,并由一名副总经理亲自负责相关工作。此外,该市场除了每年对通州区定点扶贫地区内蒙古科右中旗、奈曼旗、翁牛特旗等地给予现金支持以外,还先后到陕西、甘肃、黑龙江、河北等地进行考察。在今年6月份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考察中,发现当地的花椒、百合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日照更足,加上纯天然生长,口感不错。双方经过协商,于今年9月,在八里桥市场内举办了一次临夏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进行推广,丰富了首都人民的餐桌。展会后,场内25家商户还集中签约采购了临夏的农特产品。
目前,八里桥市场与多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为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此,该市场还被评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扶贫突出贡献单位”。近几年来,该市场承担了比以往更多更重更紧迫的社会责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等工作中,发挥了国企的“顶梁柱”作用。
诚信引航
优化环境创建绿色文明市场
采访中,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该市场的内部刊物——《八里桥市场月刊》,其中刊登了2020年度56名优秀诚信经营户的照片,每一幅照片的下方都标注着姓名、经营地址和经营品项。“诚信建设是一个企业的常青之树和立身之本,只有打造让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企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八里桥市场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办好月刊等措施,引导商户自觉遵守商业道德,树立合法经营、文明服务的理念,营造浓厚的诚信氛围,促进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为把诚信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该市场多年坚持开展优秀诚信经营户评选表彰活动,用先进典型引导经营者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诚信经营、诚信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生鲜卖场大厅,每个商户前面都摆放着一台交易显示屏,在进行称重的同时,价格等信息一目了然。此外,大厅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诚信经营类的规章制度。每座大厅都设有服务台,专人受理消费者申诉。
在抓好诚信经营的同时,八里桥市场还优化内部环境,加大疫情防控力度。近三年来,对水产厅、花卉观赏鱼厅、生鲜卖场、调料厅、粮油厅、食品二厅及家居卖场等场所,重新规划布局进行改造,优化美化了市场环境。走进市场,道路两侧摆放着各类垃圾桶,大厅内商户的台面货物摆放整齐,每隔几分钟就有保洁打扫地面。整座市场宽敞明亮、空气清新,“猪肉区”“水果区”“蔬菜区”等功能分区鲜明,摊位排列有序,告别了三年前“脏乱差”的形象,实现了“净齐优”的蜕变。“原来八里桥市场有些商贩占道经营,影响整体环境,现在整个市场秩序井然。”宋明蔚说。近年来,市场在完善各类设备设施的同时,还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创建绿色文明市场。
不光环境好,市场还提供智慧化服务。购物单据上,商品的产地、供应商、进货日期等信息扫码即知,保障市民的合法权益。为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市场严格把好入场关,签订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协议,落实索证索票制度。自有的检测中心设备先进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可自主加大农产品检测力度,每天对蔬菜水果测农药残留、畜禽肉测水分和瘦肉精、水产品测药物残留和重金属、酱腌菜测亚硝酸盐等。除了常规检测外,该市场对时令商品和节日商品进行专项检测,比如春茶、韭菜、粽子等,保证“菜篮子”安全。
一方面做好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八里桥市场要求所有员工和商户需持7日内核酸证明上岗。加大对出入市场车辆、人员,尤其是外埠车辆的管控。采取“批零分开”的策略,通过采取物理隔离,合理划分批、零交易区域,统筹兼顾做到“防疫与保供”两促进、两不误。“果蔬区作为批发区域,批发商多为外埠车辆,风险较大,进场前除检查健康宝及出入证外,在称重前增加行程码查验环节。”宋明蔚介绍,同时,在进口处加大管控力量,保证入场人员扫码、测温、登记,并佩戴口罩。对于冷链环节,则每周进行一次环境检测,每三天对相关人员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采取杜绝进口冷冻食品销售等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
夜幕坚守
奉献者的故事可歌可泣
每当夜幕降临,当大多数人下班回到温暖的家享受天伦之乐时,八里桥市场场区却迎来了新一轮的繁忙。白天逛市场的消费者哪里知道,这里的工作24小时不间断运转,尤其每天晚上10∶00到次日早晨9∶00是最忙碌的时段。这段时间,市场内灯火通明,车来车往,送 货 、搬 运 、记账、开单、验货、食品检测等工作接踵而至。很多职工和商户一样需要熬夜。熬夜对于常人来说短期或许可行,但年复一年地熬下去,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敬业精神是不可持续的,但八里桥市场铁人般的职工队伍做到了。
“熬夜对于我们就像家常便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果菜区蔬菜班班长徐昊对记者说。徐昊来这里工作将近20年,20年来,每天80%以上的时间都在工作区,无论炎热酷暑还是冰天雪地,他和大多数职工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着。无论是同事生病还是有急事请假,他都乐于助人主动替班。在值夜班时候,经常巡视到凌晨三四点钟。2019年5月果菜区调整前,徐昊带领本班的职工一辆辆测量商户货车长短宽窄并测绘场地,创下了连续九天九夜未回家,每天最多时睡三个多小时,最短睡一个多小时的记录。同事都戏称他为“拼命三郎”。这种“铁人精神”不断绽放在八里桥市场的夜空,照亮了黎明前把鲜活农产品送入社区,进入百姓之家的道路。
12月初的城市副中心,气温最低已经降到零下5℃以上,尤其是到了后半夜,穿得再多也感觉寒风刺骨,而此时正是各类农产品的交易高峰,场内外人车混杂,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何雨峻作为安管中心监控室的一名职工,有着“夜视仪”的绰号。18年来,他多次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持“保障有力、信息灵敏、监督严格、稽查到位”的原则,及时发现并处置可疑人和事32起,发现消防隐患3起,发现交通事故34起,清理游商49起,保障了广大商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像徐昊、何雨峻这样默默奉献的人在八里桥市场还有很多,例如,疫情“认死理”的穆林军、坚持原则守好“健康大门”的张志、坚守岗位的张全来、田震……
同时段在水果交易区,堆积如山的水果中,手脚麻利的李海强早已经处理完一天中的大订单,准备迎接相对轻松的零散采购。苦累心酸,收入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李海强白手起家,和妻子一起经营水果批发十多年,由于经营有道,在通州区还买了房子,生活水平实现大跨越。李海强只是批发市场众多商户中的缩影,他们奔波忙碌为的就是给家人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铿锵的脚步必将踏奏出美妙的凯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辛勤付出,才保障了一年四季每一份新鲜及时到达市民热腾腾的餐桌;才助力八里桥市场今年在“两保一稳一防”工作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和新成绩。
谋划新发展,开启新征程。下一步,八里桥市场将继续承担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的功能作用,为保障通武廊地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和“肉墩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内容来源:王军志 黎娜 唐建/摄
责任编辑:李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