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要闻|播种精神 点亮梦想
客户端 冬奥会刊 | 记者 王谌

2022-01-28 13:06 语音播报

冬奥会刊

 

 

速读报告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办和举办,使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在中华大地进一步落地生根。冬奥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传播、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多地建成冬奥文化广场

全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冬奥文化广场。冬奥文化广场在赛时期间以向公众转播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为主,同时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设置展览展示和特许商品售卖,提供赛时餐饮、医疗、票务等志愿服务。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设冬奥文化广场43个,遍布19个省区市。赛后它们将作为城市文化广场继续使用,为市民开展健身和文化休闲活动提供服务,持续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推广冰雪运动。

特许商品融合多元文化

已开发上市的特许商品中,既有纪念性强的徽章、邮品等收藏品,也有实用性强的服装、文具、伞具等,共16个类别5000余款。设计者依托珐琅、花丝镶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开发出冬奥五环珐琅尊、冬奥金镶玉瓶等特色商品;关注冰雪文化,开发出阿勒泰雪山岩画、老北京的冰上时光等特色徽章产品。

冬奥知识普及辐射940万观众

通过送冬奥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部队、进厂矿、进农村、进家庭等形式,大众就近、就便学习、体验和参与冬奥文化活动更为便利。从2018年到2021年,在全国先后开展了《冬奥达人答》知识竞赛,“魅力冬奥”冬奥知识讲解员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冬奥知识普及活动,辐射全国940万观众,有效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

各媒体平台传播取得积极成效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文化传播技术和模式创新,冬奥组委在新闻宣传、赛事转播、媒体运行、档案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2016年7月31日北京冬奥组委官网上线,网络新媒体平台陆续建设上线,形成由21个平台组成的官网矩阵。截至2021年8月31日,官网电脑端日均访问量达4.5万;官方微博粉丝量达215.6万,微信公众平台粉丝量达54.6万,抖音粉丝量达109万,快手粉丝量达161.1万。

超10万个短视频呈现冬奥主题

在冬奥筹办过程中,相关部门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冬奥形象标识,创作了一大批冬奥歌曲、电视栏目、短视频、影视作品、特许商品等冬奥文化产品。2021年在抖音、优酷、今日头条等媒体客户端呈现的奥运主题和冰雪运动生活的短视频已经超过10万多个。

京张两地扩充公共文化服务

以北京冬奥会筹办为契机,主办城市北京和张家口两地基于自身特点,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从2016年到2020年,北京市建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6844个,覆盖率99%,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开通404个街道图书馆,把知识文化送到百姓身边。张家口市在各贫困县(区)开展图书馆、文化馆“分馆体系”建设。截至2020年底,建设图书馆分馆50个,文化馆分馆50个,9个县区图文两馆完成与国家图书馆平台和文化云数字化接入。

——节选自《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文化遗产报告(2022)》

冰雪镜头

“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汗水结成了冰,我还坚持训练,眉骨撞开了,还坚持比赛。在奥运会赛场上升起自己国家的国旗是无数运动员的梦想,希望年轻一代的孩子们能实现这一梦想!”一场北京冬奥主题宣讲活动中,宣讲团成员、北京市青少年女子冰球队主教练张晶分享了自己与冰球、冬奥结缘和刻苦训练的故事。

2017年,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讲师团联合组建北京冬奥宣讲团,从冬奥筹办参与者中遴选出冬奥宣讲员,他们走遍全国各地,进机关、企业、部队,访学校、街道、农村,还走进各大博物馆、纪念馆,面向社会公众展示奥运成果,传播冬奥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汪涌,新华社体育记者,20年间全程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筹办报道;刘源洁,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天幕的建设者;张嘉,中国联通公司的员工,在两年时间里,与伙伴们一起在延庆的小海陀山铺设5G光纤,让昔日无人山变成了智慧山;侯琨,走遍世界所有奥运举办城、奥林匹克文化的推广人;孙旭,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医生,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刘博强,在首钢工作一辈子,从车间轧钢工一路做到如今的冬奥训练场馆制冰师;郭丹丹,前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军;刘玉坤,中国残奥冠军……他们从各自的冬奥工作岗位走出来,向全中国、全世界讲述自己为冬奥筹办、为奥林匹克事业做贡献的故事,同时将冬奥筹办进展,将奥林匹克知识和文化传播出去。

宣讲团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播种机”。四年来他们不仅在主办城市积极宣讲,还远赴大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南方省市。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那曲市班戈县,“加油冬奥 圆梦冰雪——点亮希望行动”走进援藏小学,宣讲活动帮助贫困山区孩子们圆了一个冰雪梦。拉吉措姆在听完宣讲、传递完奥运火炬后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火炬,第一次听到奥运冠军宣讲,我要像奥运冠军一样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弘扬爱国情怀,用奥林匹克精神点亮青年梦想,截至2021年12月,宣讲团开展走进百所高校、走进百所中小学、走进百所希望小学系列宣讲活动,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包括香港在内的450余所学校;走进百所海外华文学校系列宣讲活动,辐射全球40个国家(地区)100余所海外华文学校、100余个侨团,对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起到了良好效果。

最大范围地将奥林匹克精神播种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最大程度地普及冰雪知识和奥林匹克知识,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带动更多群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宣讲团为北京冬奥会留下了意义深远的精神文化遗产。截至2021年12月,北京冬奥宣讲团共策划开展超过370场宣讲,现场观众超过15万人,线上观众超过1亿人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2019年为宣讲团亲笔题词:“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关键,感谢北京冬奥宣讲团在中国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促进了奥林匹克精神、理念和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包括奥林匹克文化在内的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形成一批有北京冬奥会特色的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冬奥文化设施,夯实冬奥文化传播的基础,至2021年底在全国建成冬奥文化广场43个,丰富了城市文化供给;在北京冬奥会三个赛区分别设立了奥林匹克公园,为城市增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促进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传播和推广。充分利用冬奥筹办各个重要节点,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设计开发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火炬、吉祥物、体育图标等一系列冬奥形象标识,创作了一大批冬奥歌曲、电视栏目、短视频、影视作品、特许商品等冬奥文化产品,生动体现了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同时带动提升了我国相关文化产品的创作水平。以筹办冬奥为契机,主办城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努力满足广大市民日益丰富和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更多内容尽请关注冬奥会刊。


编辑:康典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