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昼”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宗春启

2022-06-22 17:12 语音播报


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三是夏至节气。此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南“午”位、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至”者,极也,也可理解为“最”:太阳升起的位置最靠北、日照时间最长、正午时立竿之影最短。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又叫长至。据古人观测,这一天,“昼,漏刻五十九,夜四十一”(古代以铜漏计时,一昼夜为一百刻)。唐代韦应物有诗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在古代是重要节日。《吕氏春秋·仲夏纪》中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意思是说:夏至这天,要用雏鸡、新黍、樱桃祭祀祖先。“尝”是祭祀之名;“羞”,是进献之意。宋代以后,夏至这天朝廷要给官员放假三天。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夏至祭地,始于周代。祭地之礼,源自上古之自然崇拜。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始生;夏至,阴气始生。天为阳,所以冬至祀天于南郊;地为阴,所以夏至祭地于北郊。

北京史上第一座祭地之坛建于金代,地点在中都城通玄门外,今北京复兴门外会城门东北。

明清两代,夏至皇帝要到地坛祭地。位于安定门外的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五月。本着“天圆地方”之说,地坛的平面是方形的,所以又名方丘。周围有水渠,象征水泽。故地坛又名方泽坛。

资料图  往年地坛公园的夏至日祭祀表演  TAKEFOTO供图

《明史·世宗本纪》:嘉靖十年五月壬子,“祀地皇于方泽”。这是地坛第一次被使用,清朝因之。

夏至以后天气渐热。明人《五杂俎》中有夏至后“九九气候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夏至日,清朝皇宫里吃水晶肉、水晶鸡、水晶肚等。老百姓则讲究吃炸酱面。此时新麦成熟,吃面有尝新之意。俗语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四时佳气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