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宸-人大附翠微中学-中学组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8-19 11:21


于小宸-人大附翠微中学-中学组 

指导教师:雷梓燚

中国古代经典家训之《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故事是这样的: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母亲还经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他。因此,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这段文章翻译过来就是: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本文欧阳修以“玉”喻“人”, 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开卷传家风——2022首届最美读书声首都中小学生朗读比赛

编辑:白杏珏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