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家园?
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 作者 张听雨

2022-08-19 14:26 语音播报


牛小北/摄

指挥家西蒙·拉特录过一套著名的纪录片,名为《远离家园:二十世纪管弦乐巡礼》。纪录片中指涉的家园,不只是20世纪音乐中一度被放逐的调性,更隐喻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所有那些社会的、政治的、艺术的观念都发生了迁徙。8月5日,指挥家黄屹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会“家园与归途”于当今上演恰逢其时。

音乐会中的三部作品都与“家园”的旨归有关。作曲家姚晨的《造园》中,如作曲家所言,突出了“造”的情趣与动势,突出了对寻觅回家之路的向往。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于1934年,彼时音乐中的现代主义早已甚嚣尘上,作曲家对故园眷恋,而路途因战火而漫漫;作曲家对传统眷恋,执着于对浪漫主义余晖的歌唱。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既是作曲家在风雨飘摇中为自保“小家”的陈情表,又是充满暗语的密码信。

在音乐界的普遍认知中,作曲家姚晨创作的严肃音乐似乎总是简淡清疏、浸润着文人风韵的。而实际上,有两部作品颠覆过我对他音乐的认知,一部是他为中提琴乐团创作的《共此时》(Synchronicity),另一部便是《造园》,音乐中磅礴的音响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听完这部作品,似乎可以让人作出这样一种思考,对于所谓“文人音乐”,我们似乎不应仅从音响的层面看待,而更多地可以从作品的内部探求。

牛小北/摄

第一次听钢琴家罗维的现场,名不虚传。“柯蒂斯学派”指触极端的清晰性,大线条的乐句处理……她的音乐一听便是独奏家的路数。力度的处理上,她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音乐中的交响性着力开掘,音乐中统一性造就的整体感非常好。每个变奏都极具性格,主题戏剧性的叙述、对低音的强调都是可圈可点之处。最为挚情的十八变奏中,她展现出很高的音乐品味,乐句句头的语气强调结合上乐句之间的刻意紧凑,让音乐感人肺腑而又一气呵成。黄屹指挥协奏曲的功力可见一斑,他带领下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十八变奏中展露出无尽的柔情蜜意,与独奏家的处理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牛小北/摄

下半场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则是黄屹的拿手作品。只见黄屹手持一根短棒,指挥技术上的准确与音乐上的戏剧性,让他的指挥棒即可伸入弦乐丛中,探囊取物得出想要的凌厉音响,又可于乐句处翩翩,获得良好的弹性速度与音乐性。而“一寸短、一寸险”,黄屹经常会极致放大作曲家写作的细节而获得一些“奇险之笔”,例如忽然力度全力释放的全奏、小号在结尾前模进间突然逆行的动机等等。在音乐个性异常重要的今天,他的音乐无疑是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种。

第一乐章的处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严峻如断崖的力度与速度对比。开始的八度卡农坚定有力,如同命运的拷问;而后小提琴奏出的肖氏特色的“固定节奏”主题则在“高弱”中仍可保持稳定的音色。二乐章中的辛辣戏谑,在快速度、颗粒型的表达中听来刺激,这个乐章很少有人能按照原速处理,而黄屹当晚在保证流畅与持续性的基础上,完成了肖氏在总谱上标记的Bpm138速度。对于中段小提琴的独奏,指挥家库特·桑德林曾在排练中认为这是少先队员略带紧张情绪的颂歌,当晚演出中首席李喆将音乐中略显稚拙又不失活泼的气质演奏了出来。第三乐章的配器从音色上看是晶莹的,而意境又是静谧的,整体成一种挽歌的样态。这一乐章中对于“弱”与“收”的处理十分到位,音乐在一种抑制抽泣的悲伤中保持到最后一刻,直到最后一个乐章开始处巨大而充分的渐强打破了这种虚假的宁静。第四乐章气势十足,乐团既可以驾驭弱力度的控制,又能在强力度与快速度的片段中展现技术。指挥家在处理上去掉了一些渐慢,从而获得了所要求的一往无前的整饬性。

乐团在这场中表现出了出色的素质,老肖笔下暴烈近乎狰狞的铜管、尖利近乎刺耳的木管,以及飞速痉挛的弦乐,都有很好的表达。大剧院乐团经常被视为乐团中“柔派”的代表,此次发出光辉坚实的音响,也证明了这是一支全面的乐团——不仅于歌剧、管弦乐间,也在不同风格的曲目中可以游刃有余。

音乐会开端,姚晨的《造园》始于一个神秘的D音(此处大军鼓甚至标记了pppp的力度),而“肖五”结尾于辉煌的D音的全奏。就整场音乐会来说,音乐在不同风格中找到了一种统摄性的归属感。

大戏看北京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