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演之际可携带乐谱并使用吗?答案来了
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 作者 宋扬

2022-08-19 14:29 语音播报


观演之际可携带乐谱并使用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就像在演出进行中可翻看节目单那样。我个人的经验与体会是,每当预告上出现自己熟知的作品,如“悲怆”“月光”“朱庇特”或“田园”,我反倒会带上乐谱;或者隐约感到今晚的节目也许效果欠佳,难出现振聋发聩的场面,便会携谱并在观演中跟着读谱——这种情形下,人们多半会走神,而乐谱于此可充当集中精神之媒介。为什么欣赏熟悉的作品也要看谱?一来为避免聆听不认真,越是习常的东西,往往越不易重视;二来作为乐评人,须对所评内容及观点给出相应理由,即眼下的表演哪处有说服力,哪里不尽人意,乐谱此刻无疑是工作的助手和凭靠。

欧洲某观众曾于上世纪60年代现场聆听亚瑟·鲁宾斯坦在瑞士的钢琴独奏会——这位波裔美籍、蜚声世界的犹太钢琴家,战后频赴欧洲各地,却誓不到德国表演。当晚坐第一排的一位女士拿了本乐谱并打开,鲁宾斯坦登台后一眼瞥见,顺势走下舞台来到她身边,拿起她手中的谱,半笑半严肃道:“如您读着它听,我有种被考的感觉……”这当然是拥有绝对权威的音乐大师的一句玩笑话,虽有抵制之嫌,女士最终被“获准”看谱。

出身19世纪的鲁宾斯坦肯定熟知百年前的观演传统与掌故:当时没有录音技术,听音乐只有到现场或自己演奏。其中对待音乐虔诚认真者,会带上乐谱边听边学。特别是观看歌剧表演,人们通常会边听边读剧本,因此在当年遗留的此类歌剧剧本书页上会发现不少蜡油痕。笔者在德国旧书肆就碰到过这类出版物,痕迹乃用蜡照明时翻动书页所致,可佐证其历史。可说,边听边看的做法由来已久,并非今人之发明。

我们因此认为,在今天的观演中使用乐谱或歌剧剧本,既不能被归为学究式的刻板,亦不好被误认为哗众取宠和自以为是——“开卷有益”原则在音乐厅和歌剧院里也完全适用,正常看谱是对自己、对艺术负责的表现。只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其一,翻谱的噪音势必会影响到邻座和自己;其二,今天的惯例,是音乐会和歌剧开场后,台下灯光熄灭或光线仅够应急之用,读谱因之变得困难。

不单翻谱声,糖纸或眼镜开合发出的声响,以及一切有意无意的音乐之外的动静都会破坏一个个演出瞬间,对表演苛求完整完美、无扰的观众必会大动肝火、悻悻不已。台上的艺术家亦会受此影响。德国男中音大师费舍尔-迪斯考一次在科隆献艺,场内某处电子表突然闹铃滴滴作响,声虽细微但穿透力强,竟传至歌唱家耳中,导致其表演中断许久才恢复。细心人也许会发现,大师当晚的表演效果,在这停顿的一前一后定有区别,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极讲一气呵成和连贯性,因此一个中断的影响看似无伤,实则致命。

一个上乘的音乐表演,台上的精绝技艺之外,对台下观众的要求是专注和自我克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觉。欧美国家的观演环境普遍优良,这得益于西方人自身的教养和二百余年形成的观演传统和守则。而一旦观演环境不自律,甚至变得随意、无序,音乐欣赏就成了无稽之谈,这对依然遵守公序良俗、观演规范的欣赏者是不公平的。

采光和噪音问题显然困住了今天的携谱者,到底有无办法可化解难题?有。手机和iPad的屏幕就能替代纸质谱,特别是iPad等平板电脑。今天的信息化程度,让几乎所有乐谱包括珍贵的手稿,都能找到与原作毫厘不差的电子版本,可存在于任一种终端设备上,并可同时储存很多。有的平板电脑屏幕较大,本身带背光,翻页无声,非常适宜在音乐厅使用。目前不少APP还能实现识别外部音源自动翻谱的功能,真是科技改变生活。因而手持iPad去观演,等同带着一本几百页的歌剧谱甚至几十本歌剧谱、几百首钢琴谱,它在便携方面的绝对优势也显而易见。只是要注意,把其亮度调到能看到即可,对护眼和免扰他人都有必要。

大戏看北京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