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6 20:32
《又见干戈暗洛阳:“八王之乱”的历史教训》 肖能著 东方出版中心
公元280年,随着东吴末代君主孙皓的投降,汉末三国乱世终被西晋王朝所终结。经过三国乱世的人们,多么希望西晋王朝可以长治久安,然而开国君主司马炎死后,随即围绕着皇室权力,司马家的诸王们掀起了一场血腥杀戮,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这绝非“秦王杀太子”那样的宫廷政变,而是影响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动乱。动乱中除了那些争夺权力塔尖的诸王们,被卷进去的小人物,则难以脱身,时代的悲剧,通过每个人的悲剧体现出来。学者肖能的《又见干戈暗洛阳:“八王之乱”的历史教训》就是一本系统讲述八王之乱的历史著作,书中特别关注到八王之乱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
书中两个人物的命运最为引笔者注意,一个是西晋司空张华,另一个是西晋大学文学家陆机。他们两个在八王之乱中一个坚持中立一个投机进取,看似行事方法天差地别,却有着同样的悲剧命运。张华在曹魏末年发迹入仕,张华年少时孤贫,放过羊,是个彻彻底底的寒族子弟。好学的张华,机缘巧合被推荐给了司马昭,从此进入司马家的圈子。随后张华在官场一路平步青云,晋武帝当初和羊祜密谋伐吴,张华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并被任命为处理最重要的后勤问题,张华在朝内与反战派据理力争,最终东吴投降,张华也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皇后贾南风当权后,重用张华,贾南风看中了张华多年的为官经验,出色的政绩可为日后掌权所用。另一方面张华出身寒族,人孤势单,在朝中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张华认为,只要他秉持中立立场,依照公认的道德准则行事,不参与任何一方的角逐,便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不引火上身。他在贾南风权力欲膨胀,祸乱朝政时,想着的是借着被贾南风信任的机会,多给贾南风做思想工作,讲明历史上福祸的道理和教训。这就显得有些迂腐了,张华保守求稳,即使现状不好,也要保持住不出乱子,这种理想主义在大乱来临之前显得过于天真了。
张华到头来也没有看懂权力。张华的儿子看出了危险想让张华赶紧让位远离朝廷,但张华却说“静观其变,以待天命。”当赵王发动政变前最后拉拢张华时,张华依旧拒绝。张华虽然坚持为臣准则,但也错过了时机,在对方的眼中,此时的中立就是站队,要么上船要么丢到海里,张华却错过了。他认为自己秉承着公正的道德观,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但道德在乱世中并不是护身符,而且在对方眼中,这等迂腐的背后并不是道德的高尚,而是贪恋权势的私心。最终张华错过了时机,因为自己的君子之道,死在了八王之乱中。
另一位名士陆机,在东吴亡国后,陆机作为东吴名将陆逊之孙,又作为江东地区大家族的代表,入洛阳为官。像陆机这样的南方亡国之人,来到以北方人为主的胜利王朝中求仕,饱经歧视与鄙夷。在一次名流聚会上,北方名门汉末大经学家卢植的后人卢志,当众问陆机:“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在这种场合直接说对方长辈的名字,不加避讳修饰,不仅是失礼更是傲慢,在当时这种行为等同于直接羞辱对方的门第。
在胜利者眼中,陆机高贵的出身和出色的文采,就像一件精美的战利品一样,谁拥有谁就有面子。如果陆机安于作为王朝的点缀,他会受到足够的礼遇,毕竟无论哪个阴谋家都需要陆机这样的落魄名士来修饰自己的不堪。但陆机想要的太多,他一生以祖父陆逊为榜样,想在西晋王朝中获得一席之地,恢复陆家往日荣光,他更是作为南方士人的代表想在北人的政权中打开上升的渠道。陆机为此努力融入洛阳的士族圈子,寻找可以依附的对象。这也是陆机的可悲之处,空有一身本事,在新政权中晋升通道已被垄断,他唯有靠投机依附于旧士族才能搭上仕途的列车。
陆机从依附杨骏、司马晏、贾谧到司马伦、司马颖,不停地改换门面,这也让他从一个事外人卷入到权力争夺的核心中。陆机真正进入权力核心是在赵王司马伦夺权后,司马伦为了博取声誉,证明自己夺权的合法性,大力笼络名士为其幕僚。陆机的仕途也平步青云,甚至表现得非常活跃,他还同和郁等人一起,受命把被迫退位的晋惠帝送往金墉城软禁。可以说,陆机此时已经深度涉入八王之乱中。
而后司马伦身败,陆机也被打为赵王党。齐王司马冏追究司马伦篡位的责任,像陆机这种执笔为司马伦造势吹捧的人难辞其咎。但旧主司马晏和成都王司马颖的求情让陆机得以免死。这时适时而退,是天赐给陆机的一条活路。但陆机还是放不下光宗耀祖的念想,放不下江东士人领袖的荣誉,他还想等时势造英雄。于是他冷眼旁观,当看到齐王司马囧大势已去时,陆机转投曾经救他一命的成都王司马颖。起初司马颖非常器重陆机,陆机一路直升,成为司马颖最为倚重的心腹。这种晋升速度和宠爱程度,让陆机在司马颖的旧臣中扎下了刺。
成都王授予陆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的职位,统帅二十万军队杀向洛阳。这是陆机最接近祖父陆逊的一次,也是他最后的辉煌。之后陆机在作战失败、将帅不和、近臣谗言的合力下,迅速失去了成都王的信任并引来了杀身之祸。对于先后搭上过杨骏、贾谧、司马伦等人的陆机,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一个政治投机者,成都王打心里是不会相信这种人的,更何况陆机还有通敌的嫌疑,这让成都王怀疑自己会不会也像贾谧、司马伦一样被陆机抛弃。像陆机这样对成都王有感激无忠诚,有期望,但不坚信的人,终究难逃一死。
陆机错误地估计自己,他希望在乱局中得到新的机会,他没有像张华那样坚持自以为崇高的道德感,如果说张华忠于的是晋朝,那么陆机只忠于自己。他自以为擅长权力游戏,自以为能够掌握这天赐良机,但终究是作为了时代的牺牲品。无论是坚持道德理想还是投机逢迎,最终却有着同样的悲剧命运。书中再现了“八王之乱”这个中国历史上令人伤怀的至暗时刻,揭示了国家动荡之际人民的苦难与士人的哀屈,告诫人们历史的经验值得吸取,治乱的教训不可或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