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主义者欧阳修
北京晚报 | 作者 肖浩

2022-08-29 21:38 语音播报


《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刘子健 著 刘云军 李思 王金焕 译 重庆出版社

北宋嘉祐二年某天,欧阳修重新掌权并被仁宗任命主持进士考试。欧阳修作为古文的力推者,他在选择科举考试题目时,侧重阐释经学与经世论的题目。然而这种变动却让很多举子不适应,他们纷纷要求主考官解释题目。欧阳修正好借此,用一天时间来回应质疑。他不厌其烦地解释,希望能够说服一些考生。然而举子们并不接受他的解释,对考生们而言,就像临考前告诉大家,之前的准备全不作数,这次得考新教材——于是,一场考试引发了场外愤怒的抗议。

一些原本有希望考取功名的考生在朝堂外抗议,欧阳修一露脸就被考生们包围起来,考生们咒骂着欧阳修,有人写祭文扔到他府上,有人重提张甥案,无所不用其极地用阴损招数抹黑欧阳修。好在欧阳修当时官场地位稳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很久之后,当我们再度回顾这段历史,终于看到欧阳修的高瞻远瞩。这一年进士群星璀璨,成为宋朝科举最耀眼的一届,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曾布、章惇等均出自此届。一大批北宋文坛巨匠因为欧阳修的这个决定而改变了命运,欧阳修也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历史。

欧阳修其人究竟如何?苏轼评价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论赋似李白。”也有与苏轼完全相反的评价,朱熹认为,欧阳修虽然在很多领域颇有建树,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具备大师的资格。后世学者承认欧阳修在文学、史学方面的成就,而对他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则多有批评——这样一个并不复杂却充满着传奇的人,生活在北宋这样一个宽容自由时期,不由令人产生好奇。宋史研究专家刘子健用这样一句话来解释他为什么要研究欧阳修:“俗话说,因为有山在,所以要爬山。同样道理,我们研究大人物,是因为无法忽视他们。爬山能够让人看到山周围的无限风光,与之相似,研究历史上的关键人物,让我们可以从更佳的视角来认识他所处的时代,这就是我们对欧阳修感兴趣的原因。”

《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是刘子健宋史研究的代表作,1955年法国史学家白乐日倡导发起了国际协作研究宋史的计划,而当时的刘子健也名列其中。在“宋代人物传记”这个合作项目中,完成了范仲淹和王安石两位人物的写作计划后,刘子健发现,在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之间,从小改到大动之间,北宋历史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在欧阳修的领衔下完成的,在很多方面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然而他却一直被宋史学界所忽视,因此,刘子健开始着手写作《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力图展现出欧阳修的一生为后世带来的重要影响。

嘉祐二年那次科举,欧阳修只是做了一次小调整,并非大刀阔斧的改革。尽管如此,欧阳修遇到的阻力却着实不小,面对着中伤和诽谤,还有政治对手的打压,欧阳修只是选择了做好手上事,完成他要完成的使命,并没有更激烈的反应或自辩。从改革者变为维持现状派,转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对于欧阳修的这种几乎一百八十度的立场转变,学者们通常用年龄来做解释,认为这是他年龄增长后不愿也不能再接受变化。然而刘子健却称欧阳修为渐进主义者,他发现,欧阳修支持与反对的两种“改革”之间其实有着不小的差异。

早期的欧阳修本不是一位要求大规模体制变革的改革家,而后期他也并非是保守派,甚至在濮议中,他还被保守派分子攻击中伤,最后被弹劾导致他被罢官。因此我们看欧阳修的政治态度一直都是比较稳定的,他起先拥护有限范围内的改革,这主要是纠正现有体制内的某些缺陷,之后努力改良这个体制,使之保持更为长久的稳定。这样我们再看欧阳修,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变法了——他始终拒绝支持彻底引入另一种系统庞大的改革替代或大幅改变现有体制。其实欧阳修在整个从政生涯中,都致力于使现有的体制更加完美地运行。

欧阳修从年轻时理想的目标转向老年时现实可行的目标,这种务实的渐进主义在他的文章《本论》有着清晰的展示。他虽然在文章中提倡复兴儒家社会制度,削弱佛教影响,但是在实际中却发现,他虽然提倡加强“义礼”,但要以之替代人们对佛教的信仰,还需很长很长的时间。而且欧阳修是文学家、政治家的同时,他还是优秀的历史学家,儒家的礼仪根据《周礼》而来,但他始终怀疑其真实性。因为《周礼》直到两汉才出现,它的部分内容又很可能是在战国时期写成。把这样一部作品作为宋代制度行为的准则,究竟是否切实可行?欧阳修始终心存疑虑。

作为史学家,欧阳修怀疑儒家尊奉的某些制度并没有书上说的那么有效,即便这些制度曾在古代封建制度下有效,它们是否适用于如今的中央集权帝国体制?欧阳修以王莽这样一位天时地利人和的改革者举例,王莽奉行的就是《周礼》描述的制度,最后却闹了个天怒人怨、身败名裂,这是否证明这套他曾经尊奉的制度典范是错误的?这些敏捷的思考在欧阳修的文章中时常出现。欧阳修的怀疑早在王安石崛起之前就已经出现,所以他不认同王安石推行的制度大变法,何况这种变法还是以《周礼》为原型。如此看来,欧阳修从来没有对所谓的变法寄予厚望,而是希望对现有行政体系进行一些微小的改良,这些小改良的成功并不在于原型有多完美,而是在于能够更便于行政官员对于改良措施理解和执行。欧阳修的这种渐进主义特点,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其中更饱含着他对现实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历史学家有时就像福尔摩斯,刘子健通过欧阳修的文章以及周边史料,通过对他行为变化的合理分析,来窥探欧阳修思想的变化。历史学家总会抽丝剥茧,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找寻隐藏在背后的蛛丝马迹,以此写出历史的当下感。

京报读书

编辑:王然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