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的阅读人生:“文学有一种高傲的味道”
北京晚报 | 作者 路宗

2022-09-26 15:25 语音播报


英国女王的“阅读人生”

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去世,享年96岁。在女王统治英国的漫长岁月中,除了工作,她的兴趣爱好相当广泛,也从不否认书籍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两年前,她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几本对自己影响深远的童年读物。不过,女王平时喜欢读一些什么书?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英国王室对女王的私生活做了非常好的保密工作,此外,女王的身份也要求她从不对外过度宣示个人喜好。

试想女王在年近八十的时候,突然爱上了阅读并一发不可收拾,以往亲力亲为的国事,都因阅读而搁置,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有趣故事?《非普通读者》正是一部实现了此种假想的作品,它由英国国宝级剧作家艾伦·贝内特创作,只有一百余页,相当轻巧,很快便能翻完。但它也是一本能唤起所有爱书人强烈共鸣的书,描写读者的心理状态,简直步步都踩在了心坎上。故事随着女王的读书之旅展开,作者一边在书中由浅及深地推荐书籍,一边引读者进一步深思阅读的意义。

故事从女王在王宫中遛狗开始,她无意间撞见了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员,以及在厨房工作的读书爱好者诺曼。碍于面子,为了维护个人形象,女王借了一本书,从此发现了阅读的趣味,但她周围的人却因为这一变化开始愈发深感不安。

最初女王只是一个“普通读者”:文学修养不高,读书纯为自娱。“普通读者”曾被弗吉尼亚·伍尔芙用作她的散文集标题。虽然他们不是学者或批评家,但却没有被文学的偏见所“腐化”,而一部作品的真正流传,往往最终还是取决于“普通读者”的常识。

“非普通读者”(The Uncommon Reader)则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女王的皇室、贵族身份,又表达了女王从一个盲从的读者,通过大量阅读,产生了对真正自我的无限渴求。最后,她甚至不满于阅读,转而想要写作。

因为主人公“英国女王”这一特殊身份,《非普通读者》充满了英式的诙谐讥诮。最开始,女王对阅读并不太感兴趣——“当然,她也会读点书,但喜爱读书可不是她做的事。那是一种嗜好,而她的工作根本就不允许她有任何嗜好。无论是慢跑,种花,下棋,还是攀岩,装饰蛋糕,做航模,这些都不行。有嗜好就有偏爱,而她必须要避免偏爱……女王从不偏爱,她的工作是让别人感兴趣,而不是自己沉湎其中。此外,读书并非实干,而她一向是个实干家。”作者巧妙地利用女王的身份,道出了人们对阅读的长久印象-——读书并非实干”,它既不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也不能保证会有别的立竿见影的好处。那么,我们为何还要阅读?

是为了看到大千世界,了解别人的生活吗?很少有人能像英国女王一样见多识广,“她几乎去过所有的国家,见过所有的名人。女王本人正是这大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中,女王一开始也在思索,明明“见过大世面”的自己为何会突然对读书感兴趣。她的结论是:读书的魅力在于书籍的漠然。“文学有一种高傲的味道,根本不在乎它们的读者是谁,也不在乎有没有读者。包括她自己在内,所有的读者都是平等的。文学就是一个联邦,而字母就是一个共和国。”女王过了一辈子“非普通”的生活,现在她却在阅读里找到了这种普通生活的感觉。是书籍让人们变得平等。

读书也让人更能洞悉人性,理解他人。《非普通读者》里的女王因为君主的地位,很难理解微妙的社会差别,而简·奥斯汀的作品的精髓却恰恰在于对社会的阶层差别准确而微妙的呈现。对女王来说,奥斯汀的小说“几乎就是昆虫学研究”,人物小到需要显微镜才能看清。其实不仅是女王,普通读者也常说奥斯汀的小说尽是一些“茶杯里的风波”,艾伦·贝内特则借助女王的身份放大了这一感受。但读者也能通过女王之眼,明白在理解人性后,奥斯汀笔下这些小人物多么具有个性和魅力。

读者与故事中的女王产生的共情时刻还有很多。作为一个八十岁的“迟学者”,女王始终对自己失去了读书的大好时光耿耿于怀,一想到她本可以和很多历史上的著名作家见面,但却放弃了机会,更让她遗憾不已。后来她还真的安排了一个酒会,请来了一些在世的当代作家。但这次与作家们的会面并不成功,很快女王就得出结论:作家和他们笔下的人物一样都是读者想象的产物,因此最好还是读他们的书,而不是与他们见面。这些遗憾与失望的感受,对每一个书虫来说,都太熟悉了。

《非普通读者》的故事在女王的觉醒中达到高潮,女王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80岁的生日宴上暗示了自己要退位写作的意愿。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异常简洁有力的收尾,留给人无尽的想象。《非普通读者》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描绘的读书历程与心理细节,却非常真实动人。如同故事里的女王在笔记本上写下的那句话:“不要让你的生活融入你看的书中,而是要在书中找到你的生活。”在任何时候,读书都不是一种真正的“作为”,但它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人。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