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12:42
《溯源心理学》:中华文化追根溯源
人的心理世界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玄妙世界,我们在认识人的心理世界时,往往会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即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突然”冒出来的,或者“心理”是西方舶来品,不少人认为在西方心理学理论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是没有关于人的心理认识或研究的。
《溯源心理学》
梵基 著
新华出版社 2021年8月
ISBN:978-7-5166-5748-5
定价:78.00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心理问题古已有之,实际上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了“心理”的玄妙,并对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中国古人对心理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期的祝由术。“祝”者咒也,“由”者病的缘由也,祝由术,简单来说就是诅咒生病缘由的一种方法,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来解读,即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来帮助病者恢复健康。祝由术主要是以患者固执己见的那部分心理内容为突破口,对其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顺其意、顺其情而导之,使患者在一定层次上实现“物我同一”,使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合理化”,从而解决患者的心理冲突。
在人类早期社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面对疾病这一人类生存大敌,人们主要是通过带有巫术色彩的祭祀等方法来应对。早在轩辕黄帝时期,祝由术就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面对疾病的一种方法,当时只有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才能施行祝由之术。
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人对“心理”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创始人荣格曾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依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自荣格以来,几乎所有的分析心理学家,都对《易经》情有独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这部成书于西周时期的辩证法哲学书,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人体康健,反之人体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象”。
在《周易》的八八六十四卦中,针对每一位问卦者的背景不同,每一种卦象都有多种解释,实际上以《周易》为基础形成的占卜、《周公解梦》等,都是运用了心理暗示来引导人的认知和行为。
中国道家也有不少关于“心理”方面的认知,道家认为心念即生,必然影响身体。心里舒畅,神清气爽,遇事便达观宽厚,则有助气血调和,气血调和,便五脏得安,功能正常,身体康健,而此又反之影响心态。良性循环,自然满面光华,一团和气,双目炯炯,神采飞扬,反之,若总是工于心计,或郁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观,无法如常人言笑,长久如此,气不舒,血不畅,五脏不调,六神无主,脸色上蜡黄、暗淡无光,双目无神,半死不活……
佛教《无常经》中也说:“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即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都是由其内心决定的。
中国古人对“心理”的认知,虽然不像今天的心理学已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但这些认知足以说明一点:人们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远远要比现代心理学的诞生要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