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本地板书25年后再版!在探索与惊喜中发现自我
北京晚报 | 作者 展小猫

2022-10-23 09:55 语音播报


《登登在哪里》 马怡 著 翱子 绘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的春天,一本叫做《登登在哪里》的地板书诞生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地板书,当初出版的时候,媒体网络并不发达,未在读者中间引起什么反响;2008年,这本书被发掘重版,读者们惊喜地发现,这本12年前的书,无论是给家长还是孩子,都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又过了十几年后的今天,这本《登登在哪里》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非但毫不过时,还更加确立了它作为中国绘本里程碑的地位。

《登登在哪里》的文字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研究所的马怡,她也是登山运动员夏伯渝的妻子,一心支持丈夫的珠峰梦想,他们的孩子就是“登登”——“攀登”的“登”。有了登登之后,马怡怀揣一颗慈母之心,为儿子登登写了许多童诗。这些诗里,有一首叫做《宇宙里的星星》——这就是《登登在哪里》最早的样子,蕴含着很珍贵的意蕴: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对“存在”都有过自己的朦胧体会,“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孩子经常的提问。马怡的这首诗简单而朴素地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像儿歌一样朗朗上口,回文诗的形式,很好地将诗歌的韵律感和空间的层次感结合在一起,饶有趣味。出于对这首诗的喜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季颖将其推荐给了蔡皋,彼时蔡皋正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蔡皋很喜欢这首诗,觉得它可以做成一本有意思的图画书,她说:“首先喜欢它内容好,是一首教孩子认知世界的诗。有趣,好读,让人舒展开阔,正是独生子女家庭亲子阅读的好材料。世界很大,个人很小。地球只有一个,太阳只有一个,你我都是那种唯一。懂得人与人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位置,应当是很有趣又很有价值的功课,这种功课要从小做起。

这样的一个好材料,做成图画书却不容易,用普通的方式做不了。题材单纯,语言朴素,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该怎么做才能吸引孩子,形象地表达出诗歌里层层递进的空间概念,让孩子不断有发现的惊喜呢?孩子们的提问,浅一点,可以看成对空间、地理位置的追问,深一点,可以看成对生命本身的追问,如何用图画回应这种提问呢?作为自然的人,作为社会的人,作为文化的人,怎样才可以和谐地体现在“登登”身上呢?

慢慢地,蔡皋想到折叠的方式,想到大地图,想到孩子怎样打开,怎样找到那个小登登一样的自己。千回百转,柳暗花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适合这本书的设计方案终于出炉。

虽然有了创意,但还是要找到人来画。这本书做起来难度很大,找谁画谁都头疼。最终这个任务落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翱子身上——谁让她是蔡皋的女儿。

母女俩为了找到最佳的绘制方案,画了很多次草图,不断尝试不同的折叠纸张的方式和打开的方式,讨论画面在折叠过程中的衔接问题。一个多月过去了,最佳方案终于确定,接下来还有大量图片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那个时候电脑还不普及,搜集资料不像今天这样方便。蔡皋只好请北京的朋友帮忙,根据草图的地点和方位拍了很多卷北京的照片。翱子回忆说,她最害怕画效果图,可这本书恰好就是要用比较写实的方式来画,不画还不行。把地图上一个个标志性的城市一笔笔描出来,要画得那么小,还要精致,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样一本地板书,她足足画了两个月才完成。

回到《登登在哪里》本身,它的主题是“世界和我”:认识自我,是从认识世界开始的。关于这一点,儿童阅读推广人艾斯苔尔有很精彩的解读:“宇宙,孩子不懂,但他们懂得星星,而且很喜欢;地球,他们或许不明了,但是地球旁边那个火红的太阳,他们是再熟悉不过的;国家的概念,对小孩子来说太艰深了,但是‘中国’和‘北京’,却是他们听过了无数遍的。就这样,世界的大体框架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之上,进入城市,进入小小的胡同,进入登登家的小窗户,进入小登登的一天,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个小登登,原来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我和登登一样,我是中国的孩子!’在不经意的阅读过程当中,孩子迈出了自我心理建设的关键一步。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对三位创作者说一声‘谢谢’了。他们的笔,帮助我们的孩子认识了世界,更融入了世界。”

时隔25年,乐府文化再次编辑出版这本书,并请来“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鲁明静操刀全新的装帧设计,让这本已经被孩子们喜欢了25年的《登登在哪里》以崭新的面目重版出来,希望《登登在哪里》能帮助所有的孩子在探索与惊喜中发现自我,同时也发现世界!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李峥嵘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