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著《明帝国与倭寇》:探讨为何明朝倭寇泛滥
北京晚报 | 作者 洪宇

2022-10-28 15:48 语音播报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明帝国与倭寇》 [日]三田村泰助著 许美祺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在日本历史学者三田村泰助眼中,中国史深刻影响着东亚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日本、韩国等学者若要对本国史有着全面的了解,就必须要学习研究中国史。同时,这些外国学者对中国史的研究也可以拓宽我们看待中国史的格局,将中国的历史放在区域中去感受整个东亚地区与中国及古代王朝的互动。

《明帝国与倭寇》是《中国文明的历史》系列丛书的第八本,是由日本京都学派的中国史专家组织编写的中国史普及本,编写这套书的目的是让日本大众读者了解中国历史。作者三田村泰助的学术主攻方向就是明清历史,他曾作为京都学派领袖内藤湖南的助手,研究整理满蒙方面的资料。专业的史学训练和优秀的学术氛围让作者三田村泰助对明朝、倭寇以及当时的东亚大环境问题有着更为深入的研究。

对于倭寇问题,日本学者以更多日本方面的史料补充了倭寇产生及难以根除的深层原因。倭寇问题自14世纪中期也就是元末明初时就已经愈演愈烈成为让朝廷头疼的问题,倭寇侵袭有南北两条路线,这让新兴的明帝国沿海动荡不断。朱元璋为此希望与日本接触,在赶走蒙古统治者之后,他曾修书给日本征西将军怀良亲王,希望日本进入中国的羁縻体系,让日本自我整治倭寇问题。但是此时正逢日本内乱之时,明朝虽在怀良亲王和室町幕府两边走动,但没有统一的政府治理,倭寇问题一直伴随着官方交流。这让明朝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总是有些磕磕绊绊,在明朝制定的不征之国中,日本虽然名列在内,但相比较朝鲜而言,刘基对朱元璋的一番话或许表明了明朝对日本的态度。“东夷固非北胡心腹之患,犹蚊蛋警寤,自觉不宁。”

通常认为,倭寇与中国沿海地区商人勾结形成的犯罪团伙,从早期张士诚、方国珍余党到后面的邓獠、王直等大头目均是如此。但倭寇的问题一直是明日关系中的一根刺,两方来回拉扯,一会儿贸易一会儿海禁,倭寇问题在巨大利益和沿海地方不作为之下愈演愈烈,成为延续百年的大问题。

人们认为倭寇的劫掠主要是经济上面的,但是书中作者通过结合同时期的日本内政时事,发现了比如侵犯朝鲜半岛严重的松浦海贼,从高丽忠定王二年开始活动频繁,而此时正好是日本怀良亲王在九州展开攻势的时候。怀良亲王在五年后占领了博多,自此之后三十年间直到他的势力没落为止,都是前期倭寇势力最强劲的时候。在作者看来,松浦海贼此时负责怀良亲王势力的后勤,他们务必要获得大量的资源,而这时他们就盯上海峡对面的朝鲜半岛。可以见得除了个人利益的关系外,日本的政治环境也是导致倭寇泛滥的一大因素。

这套《中国文明的历史》丛书在日本多次再版,畅销不衰,如今中译本的出版也为国内读者提供了另一种阅读视角。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陈梦溪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