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曾让大多数人看后昏昏欲睡?通识课读本来了
北京晚报 | 作者 柳尹

2022-11-18 15:13 语音播报


我们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用什么方法读?

穿行于1362年的时空

《36讲资治通鉴通识课:1362年历史时空》 李凯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战国初期,赵简子为继承人的问题犯了难,在他的儿子中,伯鲁是嫡长子但资质一般,幼子无恤为翟国婢女之子,身份下贱。但相术师姑布子卿力荐无恤,称其“天所授,虽贱必贵。”这让赵简子也重视起这个儿子。有次,赵简子告诉儿子们,他藏了宝符在常山上,先拿到宝符的人得赏赐。儿子们全都上常山寻觅,均无功而返,只有无恤称自己已经得到宝符。赵简子问他得到了什么宝符?无恤回答:“从常山上可以看见代国,代国就是这个宝符,赵国可以取之。”赵简子心中甚喜,于是立无恤为太子。

日后,赵无恤成功继位,并联合韩、魏两家打败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上文是《史记》中记载的赵无恤如何被选为太子的故事。然而,在另一部著名的史书《资治通鉴》中,却有另一番不同的记载。

赵简子在是立伯鲁还是无恤之间犹豫不决,于是他把自己的日常训诫记在两个竹简上,给了两个儿子,叫他们好好记住。三年后,赵简子问两个儿子竹简上的话,伯鲁答不出来,再一问竹简早已丢失。而无恤则对答如流,并且随身带着竹简。赵简子见此,认为无恤更为贤能,便立他为太子。

历史为何有不同的叙事,如果我们以更接近战国时期的《史记》为准,那为什么《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完全不一样?《史记》重点放在赵无恤过人的政治眼光上,而《资治通鉴》则把重点放在赵无恤贤能的个人修养上,这些差别该如何理解?这还要从史家记述的思路和记述目的分析。

《史记》的创作目的可以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概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写史是有着远大的目标,既要探索人类在历史中的规律,记录那些在历史中闪亮的人,知晓我们如何而来。但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的目标,则更加实用,后世给它一个精准的总结——“皇帝教科书”。

当时的官修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已有十七史,加起来足足有三千多万字。文言文记述本就简略,史书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在北宋时期人们已经不容易掌握如此庞大的历史文献。为了指导帝王,引导帝王接受正统儒家价值观,司马光开始编写《资治通鉴》,以编年体这种形式帮助皇帝掌握知识结构和逻辑,用正常的时间顺序来建立自己对历史的快速理解能力。可以说,司马光做的事就像现在各种名家整理解读史书一般,让读者能更加快速地掌握历史,并参透其中的逻辑,树立价值观。

但如此这般缩减,一部《资治通鉴》尚有煌煌三百万言。对于皇帝而言阅读起来也不容易。司马光曾说:“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能阅之终篇者,惟王胜之耳。”司马光作成《资治通鉴》后,求观读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都看得昏昏欲睡,只有王益柔能从头读到尾。可见虽然《资治通鉴》已经非常简略了,但对当时之人阅读仍有不小的困难。司马光为此还编成了《资治通鉴目录》《资治通鉴考异》《通鉴举要历》等副产品,相当于给《资治通鉴》又写几本说明书。

《资治通鉴》的各种白话文、译文非常之多,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即使看白话文也不一定能找到这本书的乐趣所在。既然对《资治通鉴》有兴趣,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失去这些兴趣,不要被繁杂的内容,繁琐的阅读方法而劝退,不要如司马光所言“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因此,对普通读者而言,看《资治通鉴》除了白话文之外还需要更为通俗的要点指导,才不至于迷茫在历史的叙述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凯的《36讲资治通鉴通识课:1362年历史时空》用36讲领略这本书的魅力,读者们可作为《资治通鉴》的导读。李凯简述史书中的历史故事,解析其时代要点,在原书主旨的基础上更加精炼,不破坏原书的叙事结构,结合司马光的评价阐述这段历史,快速了解《资治通鉴》的精髓。

既然是历史系教授写的通识课,自然在内容上更加照顾读者理解。首先,在这36讲中,每一讲前后关联强,在治乱兴衰的大框架中,前一讲的主要内容为后一讲的延续打下认知上的基础。“第二讲秦楚之际”中,作者着力讲述秦朝灭亡的复杂原因,通过对秦朝的解读,对比着讲述刘邦为什么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从思想、政治、文化的层面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而“楚汉相争”则一笔带过,而后将重点放在汉初与北面邻居匈奴的交往上,随后才有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而李凯选择这种联系,也是着眼于整个中国大历史,由此带出司马光的用心之处:北宋时期同样是面对北方强大的邻居,正是宋人选择了与文帝景帝一样的态度,才保证了一个国家的富足和积蓄。

作者并非单纯的照字面理解《资治通鉴》,在一些内容上还有额外补充的知识点。比如,通常人们称秦末为农民起义,而书中融入了现代学者的共识,陈胜、吴广是农民,刘邦、项羽可不是农民,与其说秦灭亡在农民战争中,不如说灭亡在反秦势力中,这是复杂的社会矛盾使然,并非在传统中只是一句简单的农民起义就可以概括。书中类似的讲解还有很多,李凯以现代史学研究补充了更多知识点。

待到今日,《资治通鉴》仍有其无穷的魅力,其书虽然已不为帝王政治而服务,但其中浓缩的历史精华,仍不离方便理解的初衷。古文是古人在历史情境中的思想表达,也有着古人的局限,现代读者可以有更广阔的视野来回看历史。通过通识课的讲述,一般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历史在各个时期伟大的创造,这些创造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国人智慧的源泉。

司马光的时代对历史的研究对治国策略的研究非常之深,但仍旧逃不过历史的规律,深陷其中无法改变。这才是这本《36讲资治通鉴通识课:1362年历史时空》的追求。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