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3 17:11
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漂流记
《人间漂流》 小杜 上海三联书店
小杜,这位作者,年纪不小了吧。我猜测,他的出生年份,大约在1975到1980年间。
阅读小杜的《人间漂流》,第一篇,他说小时候爱玩“任天堂”游戏;第二篇,他说,读高中那会儿满大街都放席琳·迪翁的《我心永恒》,正流行《泰坦尼克号》。读了这两篇,我的感觉就很亲切,被勾起了一些回忆的思绪,同样的年龄段,虽然他生活在东北的县城,而我在江南的小镇,旧时生活的轨迹大致上是契合的。
后面有篇《等待墨西哥人》,最后一段写道:“人到四十,感觉就像九十分钟的球赛踢完了上半场,疲惫中带着一丝茫然。”这个感觉也是我们这些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共有的。
《人间漂流》是小杜于2016年在“网易人间”发表的非虚构故事的合集,全书总共18篇,分为三个部分:上篇,失落东北;中篇,美漂十年;下篇,人间漂流。从这个结构和目录,我们就能感觉到,这无非就是一个普通的“75后”或“80初”朴素的生活记录,他如今在中年的心境里想要抒发一些情感,于是就这样提笔写了出来,也许有人看到了并不会在意,也许有人看到了会暂时停一停,产生一些共鸣。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里,县城居民面对的仍是物质生活的匮乏,不过,生活正在往复杂的方向发展,精神层面上透着鲜活的朝气,也有着消费主义对人心的侵蚀。
前面三篇,围绕街机来讲述童年、少年生活,写怎么从饭钱里抠抠搜搜地省钱,怎么逃学溜到后巷偷玩游戏,这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啊,是小杜用孩子的眼睛最早注意到的人间百态。《豆腐状元》一篇是现实到让人唏嘘不已的作品:靠卖豆腐维持两个儿子学业的寡母车祸逝世,哥哥王达向来学业优秀备受瞩目,学习成绩是他赖以上升、换取资源的手段,学习不佳的弟弟早早退学混社会,两兄弟各奔前程各自殊途。就世俗看法而言,哥哥是风光无限的,有自我吹嘘的资本,可是,也就那样吧,在何种意义上,人生算是成功的呢?
这是我读了《豆腐状元》后的想法。小杜是故事家,他只叙事不谈想法,这是非虚构作品的写作宗旨吧,保持了客观的有距离的视角。不过,严格地说起来,这部集子的有些作品是杂糅了叙事散文或自传体小说的写法的,写东北的那几篇基本等同于叙事类亲情回忆散文,写幼时的家庭生活、与周围人的相处、小伙伴的友情等等。第三部分,有点像梁鸿写的那些回梁庄的散文随笔,是非虚构,但掺杂的情感成分较多,在归返回望的眷恋里带着审视的自省沉思。第二部分,写“美漂”生活,一个窘迫的留学生在美国读博士,寄宿在别人家,我们大概能猜测到他的生活境况,接触的人里也不乏热情善良的人,他在美国的见闻也不乏有趣之处,这些都具有那代留美学人的共同特征吧。
有意思之处是,第二部分的写法跟第一、三部分稍有差异。《早春,雨雾》一篇中,加入了第二人称叙述,“你从温暖明媚的南加州来我们系面试”,“你站在上面讲,我坐在下面听”,面试之后,“我”与“你”,在林肯大道散步,相处的时间很短,也没有更进一步的接触,但这篇写得情意绵绵。“你”从中国来,想必,“你”带来的还有来自中国的讯息,“你”的中国女性的形象勾起了游学在外的“我”对祖国的思念。“美漂十年”,好几次提到一个人,叫陈焕生,是小杜的朋友吧,但我觉得小杜写陈焕生,也结合了自己的经历。比如《爸,妈,你们还会来么》,描写来美居留的父母与陈焕生的相处日常,非常细节的生活描述,是在场者的笔法。所以,这篇我是当作自传体小说来读的。
不知怎的,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有一篇有名的小说,高晓声写的《陈奂生上城》,写“漏斗户主”陈奂生吃饱肚子有了余钱,精神面貌和往年大不相同了。我感觉,陈焕生和陈奂生,是有那么一点相像的。《人间漂流》里,还有几次提到米兰·昆德拉及其作品中的人物,我们这代读书人确实受昆德拉影响很大,小杜显然也是昆德拉的拥趸,他是能体会那些生活中不可承受之轻的。我合理怀疑,他的非虚构写作里混入了虚构的一些笔法甚至情节,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的回忆并不那么百分百靠谱,难免有底色混淆和滤镜加持,这不要紧,重要的是,他的表达是个人的,但也能代表一个时代的人群。
与其说《人间漂流》是非虚构作品,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部私人性质的新写实文本。它以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存状态为叙事核心,倾力展示私人性质的回忆与日常生活情境。这部作品反映出近年来纪实作品的一种倾向,即越来越多地关注普通事件和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当我们的视野从宏大的书写欲望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丰富性和情感度,这些都很让我们着迷。微小、具体与可控性,是日常生活景观进入文本生成进程的前提,“当下”构成了不断流逝的历史的一部分。非虚构文学对日常生活景观的描写实际上参与了未来历史构建的过程,普通人的感受虽然是个体生命的经验,但逐渐地汇聚成为一种真正自足运行的力量。
在飞速前行的现代文明里,如何留住一些记忆?每个普通人的故事,都是社会面貌的切片,都有可能成为一部充满象征和隐喻意义的社会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