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7 21:01
百年梨园行 一声“碰头好”
《叫好——梨园百年》张永和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叫好儿”,文词儿叫“喝彩”,时下流行语叫“点赞”。除了传统戏曲和曲艺演出,您在别处听不到“叫好儿”。
张永和老师的新著《叫好》终于面世了,拿到沉甸甸的书,一看那素白的底色,青绿的两个潇洒大字,就值得叫一声好。还没翻开书,怎么就能叫好呢?若是做一类比,这一声好,就相当于“碰头好”,也就是戏曲舞台上,名角刚刚从帘子后一露头,翘首以盼的“铁杆”观众们就迫不及待地热烈鼓掌。就那么一瞬间,不需演员唱念做打,观众已然干脆、响亮、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认可信任,这便是“碰头好”。
在结识张永和老师之前,我对戏曲艺术可谓是“门外汉”,最多是从读书时偶然接触,习得了一些皮毛。承蒙不弃,张老师在我所负责的《北京晚报》文史版前后开设了“说史谈戏”“梨园百年”两个专栏,一合作便是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小白”便听着他那亲切而舒缓的京腔,娓娓道来那百年梨园往事:时而坐在茶园戏院里,泡上一壶茶,接住一个还冒着热气的手巾把儿,看着台上名角一亮相、一开嗓,便是又一场精彩好戏;时而走到幕后,看演员们入富连成班,自幼刻苦练功,再从前辈作品、从历史艺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殚精竭虑地打磨细节,台前幕后“一棵菜”,齐心协力为观众呈现最好的演出。慢慢地,竟然觉得梅兰芳等传奇一般的京剧大师,在张永和老师细水长流的叙述中,逐渐变得真实、亲切,那一段段曾经遥远的梨园往事,也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昨日重现。
编辑有幸,借助工作之便,能成为作者文章的第一读者,因此《叫好——梨园百年》书中的文章,有许多篇我都已提前读过。那么,作为张永和老师的忠实读者,我自然是如同那些铁杆观众一般,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观演中,熟悉了“偶像”的一招一式。因此,其新著一“露头”,我便得赶紧来个“碰头好”了。这是我从永和老师处学到的知识,现在也算是学以致用,将知识又“献”给我的老师。
从前为永和老师编辑文章,只是一篇一篇地读,虽是每篇读完都欣然有得,却不如读书来得系统。现在,《叫好》一书将永和老师近年来在各处发表的文章悉数收入囊中,又经过了作者与编辑的通力合作,便更清晰地呈现出永和老师戏曲文史写作的系统性。书中第一篇“戏里戏外掌典故”,是从“戏”出发,探寻经典剧目背后的历史文化。《千里走单骑》《失·空·斩》《岳母刺字》……戏曲故事往往源于历史,却又远远超乎历史,这其中的实与虚,得由方家来把脉,才能辨析分明。私以为,探求戏曲背后的历史,不仅对于戏曲研究本身有益,更有助于了解百年来的“大众历史观”。评书和戏曲,正如传奇小说,在过去是老百姓接触历史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那些反复上演、久经考验的剧目,其内容便是人们烂熟于心的历史故事,其角色便是人们最敬或最恨的典型人物。戏曲中“实”的部分,可作为历史佐证;而“虚”的部分,则可折射不同时代的价值观。
且以“岳母刺字”为例,春节档电影《满江红》中再现了这一人人熟知的经典故事,而到底岳飞背上有没有刺字,是谁刺的字,所刺内容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则成为了网络热议话题。其实,《岳母刺字》也是京剧中的一个经典剧目。为什么以岳家军为题材的剧目中,《岳母刺字》能长演不衰,且在1955年还进行了改编呢?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岳母刺字”这个或许存疑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最符合观众期待的岳飞形象——自古忠孝难两全,但若是母亲深明大义、放弃私情,那么忠与孝,便由对立而变成了统一,而岳飞也就成为了“完人”,且在英勇之外,展现出身为人子的犹豫、脆弱与柔情。至于是“精忠”还是“尽忠”,也有多种说法,而张永和老师也在详尽考据之后,在书中给出了一方意见:原本应是“尽”,但“尽”与“精”发音相近,而书写这一情节的传奇《倒精忠》和小说《说岳全传》的作者皆非中原人。在戏曲中,则“精”较“尽”出音容易,且响亮,故而延续了下来。言及此处,诸君不妨尝试着朗声读一读“尽忠报国”和“精忠报国”两个词,便可知为什么如今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后者。若仅仅在史籍中钩沉,或可证得事实一二,但发音响亮这一点,就非得熟悉戏曲之人才会注意到。
书中第二篇“台上台下有讲究”,说的是梨园行里的一些“规矩”,如过春节的“封箱”与“开箱”、各类应节戏,还有名角的趣闻轶事,如哪些大师堪称“吃主儿”,哪些大师又是“狸奴”。有趣的是,梨园行的有些规矩,还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了当下的生活。比如前文所述“叫好儿”,便从茶园戏院里的习用语,变成了如今人们常用于称赞的语言。类似的还有“玩票”与“票房”、“票友”等词儿,人们热议春节档电影票房多少多少亿,殊不知“票房”一词便来源于梨园。至于“压轴”等常用语,便更是如此了。第三篇“重塑京剧百年史”,则相当于一段极简版的京剧历史,从徽班进京说起,介绍了百年京剧的不同行当、戏单变化,又从《锁麟囊》说到了《沙家浜》,介绍了近现代经典京剧剧目的创作故事。最后一篇“再忆大师传风骨”,则是难得的“第一手史料”,张永和老师曾与许多梨园大家来往,因此便能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实笔触,书写谭元寿、梅葆玖、汪曾祺等人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读来如在眼前。
话不多说,书中自有梨园风采。且以此文,为永和老师的大作,再叫一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