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2 16:06
历史就是一个动态矩阵
《历史不会熔断》 朱嘉明 著 中译出版社
每个个体对新一年的期许和计划,常常被个体所不能影响和控制的历史所改变,甚至破灭。这是因为,历史是一个动态的矩阵,如同复杂的迷宫,任何个体、群体,甚至国家在其面前都是极为脆弱的。本书分为七章,所有文章从不同角度折射历史是怎样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矩阵。
将视野转向100年前的1923年。中国那一年是民国十二年,农历癸亥年。1923年的世界历史矩阵,在以下几个维度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其一,经济维度。1923年,美国正值卡尔文·柯立芝担任总统,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历史学家称1923—1929年的美国为“柯立芝繁荣”,又称“咆哮的二十年代”。自此,经济繁荣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的地位。自1923—1929年,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增长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这一年,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感受到经济机制的改变。
其二,政治维度。欧洲的德国,1923年马克价值暴跌,恶性通货膨胀失控。这年11月,希特勒发动了“慕尼黑啤酒馆暴动”,纳粹主义和第三帝国自此发端。亚洲的日本,1923年9月突发的里氏8.1级的关东大地震、海啸和大火,不仅摧毁了日本两个最大的城市,引发了深刻的经济危机,而且激起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情绪,导致主张通过侵华策略开拓生存空间的军国主义崛起。
其三,科学维度。1923年前四年的1919年5月9日,“那天,从西非的普林西比岛和巴西的索布拉尔拍到的日食照片证实了一种新的宇宙观是对的”。这个新的宇宙观就是爱因斯坦开创的相对论。从此,真正意义的“现代世界”开始。1923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连续在《法国科学院通报》发表三篇有关波和量子的论文,提出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揭示了电子也具有波动性,为尼尔斯·玻尔的量子化条件提供了理论根据。
其四,技术维度。1923年,一架旋翼机在西班牙首次稳定飞行,美国空军完成了第一次不停顿横贯大陆的飞行。1923—1929年是德国汽车工业“黄金年代”,汽车工业技术不断创新,汽车工业成为工业化时代的支柱产业。
其五,思想、文化和艺术维度。1923年,凯恩斯《论货币改革》发表。作为好莱坞象征的白色HOLLYWOOD标志竖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美国《时代》周刊创刊,成为美国第一本新闻周刊。芝加哥艺术俱乐部为巴勃罗·毕加索举办在美国的首场展览《巴勃罗·毕加索的原画》。
1923年的中国历史矩阵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维度是:在政治领域,《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开启国共第一次合作。工人运动兴起。京汉铁路工人举行震惊中外的大罢工。这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召开。在经济领域,北洋政府财政经济状况日趋恶化。在思想领域,张君劢和丁文江展开“科学与玄学论战”。鲁迅小说集《呐喊》出版。
回顾1923—2023年的100年,不难发现历史矩阵的演变特征:有的历史维度终究彻底中断和消失,例如奥斯曼帝国不复存在;有的从非主流演变为主流,例如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地位;有的不仅持续,而且恶化,例如世界性的贫富差别;有的完全不可逆转,例如1920年前后世界人口在20亿之内,2022年达到80亿;有的从更深层次上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走向,例如科技创新。
可以这样看过去的100年:还是这个地球,还是这个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危机和危机的叠加——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气候危机、疫情和公共卫生危机、文化危机。持续的各类危机,引发世界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和“巨变”。其中,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历史后果是冷战。冷战结束、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历史终结”,历史舞台的各种力量继续博弈。21世纪之后,一方面,世界因为IT革命,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革命蔓延到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领域;另一方面,全球化从辉煌到衰败,市场经济失灵,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分裂主义不断抬头,区域性军事冲突持续性发生,生态环境恶化。历史正在印证复杂科学,显现出日益强烈的“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的特征。历史事件不是单独的小概率事件,而是小概率事件的集合,即人们常说的“黑天鹅事件”的集合。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难以确认“现在”的内涵。不仅未来决定现在,而且“现在就是历史”。“现在”与“未来”和“过去”的纠缠更明显,国际形势几乎变幻莫测,人们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事实,即使是相同的事实,也会做出不同的分析和解读。
(作者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