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8 12:27
《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 荣新江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Silk Road),那时他主要还是根据中文、希腊文、拉丁文文献材料加以说明,而没有多少实物印证。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西域考古探险时代的到来,才使得丝绸之路得到了实物印证,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研究。
可以说,只有到了西域地区考古探险的时代,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才真正被坐实,才真正得到证明。特别是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以“丝绸之路”作为自己考察记录的书名,使得他老师的“提议”,实实在在地找到了印证,把丝绸之路学说发扬光大开来。
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这一学科领域研究的人,是张星烺、冯承钧、向达,素称“中西交通史”三大家,其他如陈垣、陈寅恪、岑仲勉等人在该领域也有建树,但他们不是专门从事这门学问的研究者,更多的贡献是在其他方面。张星烺最重要的著作是《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把从先秦到明清有关中西交通的中外文史料汇于一编,并做简要的注释,为中西交通史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许多研究论文都是从这本书提供的史料开始的。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丝绸之路研究重新焕发了活力。在此背景下,国内外涌现出一大批学术论著,相关的展览、讲座等活动也如火如荼。我们知道,丝绸之路的研究范围是沿着丝路一个文明与另一个文明的交往问题,在涉及中外交往的时候,丝绸之路研究就是中外关系史研究。有的时候两种文明的交往不是发生在中外之间,比如波斯和罗马。因此丝绸之路研究的热潮,对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强大的促进,在各个方面推进了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进展。
对于丝绸之路热,国外的一些研究者更加敏感,一批新著脱颖而出,一些著作的中文译本也抢占了国内的市场。比如2012年出版的韩森《丝绸之路新史》,就出版了学术版、普及版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中译本,还有配套的《丝绸之路研究论文精选集》,主要选取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干(又译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等七个地点展开研究,对推进国内外丝绸之路研究颇有贡献。2016年增订再版,名《丝绸之路新史(史料增补本)》,在每一章开头罗列相关史料,并增补“马可·波罗时代的大都”为第八章。但作为一个汉学家,仅仅依靠敦煌、吐鲁番碎片来理解丝绸之路,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有以偏概全之嫌。又如吴芳思的《丝绸之路两千年》,是面向大众的概论性著作,但其特点在于用一种英国的视角来看待丝绸之路,有些是以往中国学者难以触及的方面。还有魏泓的《丝路岁月》,以十二种人物类型展开,如寡妇、士兵、商人、公主等,颇有新意。以学术为支撑的通俗类著述,恰是以往中国学界所缺乏的。
还有一些非丝绸之路研究者也转入丝绸之路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部以丝绸之路所经欧亚大陆为主要对象的世界史,抛弃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以欧亚内陆为核心,对两千多年来的世界历史变迁,做出新的阐述。作者以各种不同的“路”来穿针引线,把从古代帝国到今日霸权国家在欧亚内陆的权力角逐,把经过丝绸之路传播的种种宗教、文化、思想,把这条商道上东西运输的各色商品,都做了宏观的描述,让读者可以通过丝绸之路的新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
日本学界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便有一阵研究丝绸之路的热潮,近年则逐步淡化。在一般的日本学者的观念里,“丝绸之路”往往是比较通俗的学术称谓,所以很少有学者以“丝绸之路”命名自己的著作,一般以“东西文化交流”等名目展开研究。
本书脱胎于笔者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多年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讲义,是比较全面讲述从上古到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但偏重于中西的文化交流方面。在构建本书的写作框架时,曾经反复琢磨,是按照一般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地讲述丝绸之路呢,还是更多地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求全面。最后我采用了后面的想法,在照顾每个时段东西交往的主要内容之外,更多地把自己若干年来研究中外关系史的一些收获融入其中,这和我的《敦煌学十八讲》有些类似,而且更加凸显个性。
我本人关于中外关系史,或者说丝绸之路的研究,一方面比较偏重于汉唐时期,另一方面比较关注中国与大的伊朗文化交流,比如粟特商人的东渐、三夷教的流行,是我多年来一直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佛教传入的问题,前人关于中印文化交流研究得比较深入,而忽视中国与波斯、粟特等伊朗文明的交流问题。另外,我一直从事着敦煌、吐鲁番和西域地区出土文献,以及各地出土石刻材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加上与中外交流相关的文物材料,我的主要工作是希望利用新材料,来增进我们对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认识,发掘出前所未知的新内涵,像波斯人李素执掌唐朝天文机构、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粟特商人的东渐、晚唐五代宋初的中印往来等等,都是今后可以写入一般教科书的内容,而此前则完全不为学界所知或知之甚少,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出土的新材料给我们的新认知。
(作者为北大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