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前传》:一场荒唐的绑架案,一次难以选择的道德困境
北京日报 | 作者 化城

2023-08-25 16:57 语音播报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一次次的选择与战斗,

你才能辨认出自己真正的模样——

成长是从道德困境的选择开始的

《少年前传》 姚鄂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梳理对一本书的认知过程,就是对文学的理解过程。姚鄂梅《少年前传》从“丧偶式教育”、鸡娃的意义,到最后落脚到个人成长,最终呈现在腰封上的是:一场荒唐的绑架案,一次难以选择的道德困境!

这是我经手姚鄂梅的第二本书。她的第一本书是《家庭生活》,市场、读者反馈的成功给了编辑信心。于是当《少年前传》交到我的手上,新的想法跃然而上: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为什么要叫“少年前传”?读小说前半部分,以为是谈教育的焦虑,鸡娃的疯狂。昊天、子涵、小素,三个孩子和他们没有名字的妈妈相识于课外辅导班(当然,现在课外辅导班已经成为历史)。三个妈妈性格各异,养育出来的孩子也性格各异。昊天善良,一派乐天朴拙,倒是妈妈,焦虑不堪,主动承担,悄无声息要在孩子的求学之路上助推一把,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教育。

但是,成长不是一条轨道,而是一片荒野,总是有很多旁逸斜出、掌控之外的事情发生。“辱骂保洁员”便是昊天给妈妈造成的第一件麻烦事——他被拍下视频,被网暴,被学校批评教育,妈妈眼中的乖学生,怎么会做出这么没有礼貌的事情?灰心、失望、愤怒,一巴掌下去,打在儿子脸上,却痛在母心。好在被情绪主导的妈妈恢复了理智,询问缘由,原是为了维护妈妈的尊严而与保洁员对骂,没成想被曲解成“随意辱骂”。比母亲更委屈的是孩子,妈妈誓要为孩子讨回公道。

担心这场误会被记入档案,影响孩子前途,妈妈赶紧向学校解释,“摆平”保洁员修正措辞,在家长群里和其他家长硬刚,义正词严维护孩子声誉。谁让这是特别能战斗的妈妈呢?孩子的声誉,孩子的前途,大于天。

一桩未息,一桩又起。昊天妈妈和孩子们在一次聚会中目击了地铁滑板女孩猝死事件。兹事的叙述可大也可小,重要的在于作家的思考角度。姚鄂梅以小见大,做成一桩事件,便是小说的奇情,文学的向度。原来一只手才是把女孩推向地铁的真凶,而这一切都被昊天和其他孩子看到了。少年的诚实、善良、正义,在见与不见、有或没有的较量中,竟推演成人性的角力场——教育的两难、成长的困境呼之欲出。

孩子心直口快,看见有人推了女孩!但有人想让孩子说没看见。可怜的是受害者的妈妈:同为母亲,怎么会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自行坠下而死呢?她誓要寻找真相。核心命题很简单:作为目击者的孩子要不要说出自己看到了。出于保护孩子的意图,以及之前被网暴的经验,母亲自然不会希望孩子说出真相。之前或许只是一起“无伤大雅”的口角之争,现在却真的死人了。怎么办?

这可不仅是一处考验。当有人开出诱人的条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上一个好的中学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在见与不见中,又增加了一个“前途”的砝码,正义的天平更加倾斜。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又想上个好学校,有人愿意帮你,唯一的要求就是:你的孩子不要充当目击证人,说没看见就行。“没看见”三个字如此轻巧,却重如山。母亲知道孩子的性格,正直、善良,让他别说他偏要说。可是,同侪压力又在正义的天平上增加一码——前途,重点中学,走个捷径?事件愈加荒腔走板:昊天妈妈竟与另外一位妈妈自导自演了一出绑架案,在被“歹徒”威胁着割下妈妈耳朵的时候,在母亲声嘶力竭的绝望中,少年签下了承诺书,更改了自己的证词——“没有看见”地铁站发生的一切。

很合理,很正确,理由非常充分:妈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名之为母爱,或者说成人的世界。另一边,妈妈抓紧让孩子补做习题,上了重点高中。少年一无所知,蒙在鼓里,以为是透过自己的努力上了重点高中。变化也在少年和朋友身上发生:本来一起玩耍的子涵看到昊天和自己上了同一所高中,竟有所睥睨——你竟然也能上这儿?善良的昊天刹那间内心摇动:这么多年的玩伴怎么会如此讥诮自己?他的世界崩塌了一角,失落随之而来。昊天心里的疑问是: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片段再熟悉不过,它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因为学习不好,友谊也有了很多罅隙。但友谊本身应当是超越成绩的啊。或许它来自于母亲的映照,或许是功绩主义的思维导向影响下,人心自然会发生小小的位移。尚在少年的昊天怎么会理解这一切?而这便是现实的一种,在青春期,甚至成为惶恐的来源——你不知该信任谁。

笔锋犀利,一泻千里。到这里,读者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小说家的局做在这里——成长的道德困境。长大,是否意味着要忽略自己看到的真实?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要让我们做一个更美好的人,一个可以对不正义的事情说不的人吗?当利益交换前途,爱模糊了真相,友谊因为睥睨而惶恐,“努力”其实是策划的结果,诚实、善良、正义一再摇摆,少年,或者我们,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故事未完,作家不会止于此。当昊天逐渐意识到,在绑架案中被伤害的母亲其实另有隐情时,它所指出的真相让他感受到了更大的不安与惶恐:一个他曾经维护的善良母亲形象的倒塌,一个孩童眼中黑白分明的世界被重塑的时刻。唯有全力奔跑,才能从这个复杂而又让他无所适从的地方逃离,逃到故事的开始——地铁站,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起点。小说最后是昊天在地铁上向妈妈竖起了中指,这个饶有意味的结局为读者留下了开放式的思考空间:一个少年对成人的微小的反抗,而最终昊天是否原谅了妈妈,是否会从重点高中退学,其实选择都在于他。在这样被唤醒的时刻,即是我们成人的开始。也许你生命中曾遭遇过这样一个夏天:如何选择?又该如何长成?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内心的尺度,以及我们对于“立人”的想象。

文学不就是要描写这些模糊的道德困境吗?难以选择,无法选择——现实的掣肘,母亲的爱,自身的前途,这些都是干扰成长、也是认识到现实经验世界与理想世界差别的时刻,于是朴素、简单的心便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这本书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写人的思考、人的困难,在少年成长为成人时,这也是他们,或者说我们必经的阶段,而这终将引导着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终究是自我的选择和行动塑造了我们是谁。

还是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认识到生活的真相,还能热爱生活,那是一种英雄主义。热爱是因为你确信自己所相信的,真正的生活是无数与之鏖战、周旋的瞬间。一次次的选择与战斗,你才能辨认出自己的真正模样,确立自我的标识,刻画出生命的坐标,汇聚成为人的总和。那才是作为一个人在世间坦坦荡荡、独立行走的开始。

前传的题中之义即是如此。

(作者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编辑室编辑)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