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金叵罗》:拓宽想象北京的新空间,揭开长城的秘密
北京日报 | 作者 张鹏禹

2023-11-15 13:13 语音播报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金叵罗》 陈奉生 著 作家出版社

长期以来,北京作为文学想象的对象,似乎总是以城市的面貌出现,多数作家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广袤的京郊大地。这种城市性与乡土性的不平衡,必然造成北京想象空间上的窄化。以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些京味小说与散文为例,叶广芩的《状元媒》、肖复兴的《我们的老院》、宁肯的《北京:城与年》、刘一达的《胡同范儿》、崔岱远的《四合院活物记》、侯磊的《北京烟树》等,这些代表性作品多是城市题材。即使是写京郊,人们想到的也是通州、大运河,进而想到被誉为“大运河之子”的刘绍棠,还有王梓夫的《漕运三部曲》等作品。如此看来,除开京城外,北京具有地标意义的三个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在文学书写上还有很大待开拓的空间。

北京密云本土作家陈奉生的散文集《金叵罗》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北京想象的维度,为我们展开一幅京北山区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散文集首篇就是《北望燕山》,京北这片农牧交界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金戈铁马的战场,也难怪从先秦时的燕长城,到秦汉长城,再到明长城,长城选址始终在这一范围内徘徊。抓住了长城这张北京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名片,散文集一下有了筋骨。围绕建长城、守长城、战长城,在《司马台长城》《望京楼上》《独石口记》等篇中,作者打捞发生在京北密云境内的长城故事,为我们还原戚继光点兵、古北口长城抗战等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分。在行走中,作者洞悉了长城的秘密:为什么司马台长城的麒麟影壁两侧会以南方的竹节图案为装饰?原来,它们是当年随戚继光来此修长城的浙江义乌将士们留下的祈愿与乡愁。为什么有的长城敌楼以姓命名,如陈家楼、王家楼?原来,明朝修长城时为稳定军心,允许军士带家属戍边,他们“以楼为家”,便有了这些名字。另一篇《安澜 安澜 安危澜》则写与长城有关的人——抗日名将戴安澜,文中的古北口血战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长城构筑起《金叵罗》的骨骼,让这本散文集有了硬朗的美学气质,那么流淌在京郊密云的潮河、白河以及漕运码头、密云水库则赋予《金叵罗》以血肉。散文集中,有山更有水,《一棹白河远》《但饮一瓢白河》《密云运河》《碧水润京华》等篇,从历史深处宕开,厚植史地知识,或探访潮河源头,或梳理御道兴衰,或摹写白河大峡谷的雄奇,或阐释密云运河稳定京北的功绩。尤其是聚焦密云水库修建、库区移民的《碧水润京华》《渔水谣》,将突击队员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与库区移民既要支持国家建设,又故土难离的复杂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让后人得以饮水思源,了解为保证北京用水,当地群众几十年来做出的牺牲和奉献。这几篇散文见人见事,将“十姐妹”突击队队长王建华、我的老舅等人物进行充分塑造,前者对青春岁月火热激情的缅怀与后者在晚年的离乡愁绪,形成了审美张力,令人不禁感叹历史并未远去。

阅读散文集《金叵罗》,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北京历史地理读本来读,其中有鲜明的地方志特色,举凡名胜古迹、水文地理、名山大川、动物植物、京郊贤达,包罗万象。它同时又是一部生活志,作者从一餐一饭、四时节气、游戏娱乐写起,定格久已远去的京郊农耕生活。《老家的青瓦房》《娘娘榆》《铁蝈蝈》是这类散文的代表,作者用鲜活的生活经历,统摄村、人、物,在乡愁远去的今天,为古老村落的旧时风物留下一抹余晖。

散文集《金叵罗》中,有几篇是文化散文,审美性强,围绕一个具象的“物”发散开来,将文化史、人物志、古诗词等融为一体,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比如《大地的滋味》写盐,勾勒出经济制度史与城市变迁史,以小见大;《说蝉》从作为动物的蝉、文物和艺术作品中的蝉,上升到“蝉”与“禅”的关系,实际讲的是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白菜的白》清新脱俗,解读平民吃食大白菜的文化意蕴。

散文集《金叵罗》的文章排布有章法,在钩沉历史,重述往事的同时,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变化,拉出了一条明晰的时间线索。最后一辑收录的几篇散文,记录了作者实地探访玉树、百色等地的见闻,以及发生在作者身边西邵渠村、冯家峪镇、金叵罗村的美丽蝶变。西邵渠村的党建引领、冯家峪镇的养蜂产业、金叵罗村的城市创客……令京郊大地生机盎然,也让这部散文集富于时代特色。

总体而言,散文集《金叵罗》是一部“认真”的作品,不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能看到作者的匠心。尤其是作为一位基层作家,陈奉生从生长于斯的密云起笔,根植长城文化带,想象北京,有力地拓宽了京郊散文的表现空间。

(作者为文艺评论人)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