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1 17:18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好书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精神得到慰藉。文津图书奖一直秉承“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信念,不断为读者推荐好书。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共评选出获奖图书19种,推荐图书51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总有一本是您感兴趣的。我们推出“文津好书”系列,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为您一一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推文中还会不定期设置互动活动,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第17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推荐图书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刘悦笛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审美的生活
本书作者 刘悦笛
记得不到20年前,到我们美学研究室的老同仁李泽厚先生家里拜访,临行前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要接着我的实践美学,去做你的生活美学!”这句话始终铭刻在吾心。其实,实践美学所书写的是宏阔的“大写的人”,生活美学所言说的是具体的“小写的人”,但由此形成的中国美学学派却都归属于“有人的”美学,皆关注于人的活生生的实践与生活,并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之上,去建构一种本土化的“审美形而上学”。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出版后已有十几篇书评见诸报端,文字来自那些曾静悄悄的读者们,足见大家对这本书的青睐。我想理由大概在于:生活美学既是“知行合一“的美学,也是“体用不二”的美学,它直接与每个人求美的身心践行相衔通。不止一位读者说该书与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美的历程》讨论的是典雅高深的精英艺术,那么《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则加入了诸多国人生活中俯拾可见的话题,如节气变化、友人雅戏、园林花草、酒席茶道等。我借助丰赡的文献,考察了这些生活风俗的来龙去脉,并结合中国哲学中‘ 道技合一‘ 的思想,梳理出生活物品内部蕴涵的‘ 日用性能‘ 与‘ 超越境界‘ 的和谐辩证。” 《美的历程》乃是历时性地梳理中国人审美历程,《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则是共时性地爬梳本土生活美的架构。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内页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美学既要上求形而上之道,又要下启形而下之路。我们要的不仅是生活美学,而更要的是审美的生活,从而致力于用生活美学为中国文化立“美之心”。我也一直说,生活与美学相比较,当然生活为大,但是如何以“美生活”去提升“好生活”,那就指向了美好生活的理想。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让你我他都成为——我们自己的“生活美学家”吧!
《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郭宝昌、陶庆梅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京剧之美
国家图书馆 鲁玥
我不是票友,甚至可以说,我是一个京剧盲。我有很多爱好,但是对于京剧,我确实提不起兴趣,据我了解,大多数年轻人也是如此。曾经陪着我爸爸听过一两次京剧,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一句话抻老长,当然这是一个纯外行的说法。有很多年轻人连一次京剧都没看过就说不喜欢京剧,虽说是偏见,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传统的京剧这种只有懂行的人才听得出门道的唱腔,对于外行人来讲,确实是喜欢不来。
但是郭宝昌老先生评价《逍遥津》中的一句“父子们在宫中伤心落泪”,十个字,唱了五分零十秒,通过唱腔的设计,把委婉、凄凉、悲伤、绝望等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把汉献帝的一腔哀怨尽情抒发。然而郭老先生并不愿意强买强卖地只告诉年轻人,这就是好的,就是对的,年轻人就应该多看。郭老先生在这本《了不起的游戏》一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坚持“中国人用中国话说中国事”,用通俗的大白话告诉读者,京剧不同于西方戏剧中演员和观众的割裂和对立,京剧从徽班进京的发展之初,就没把观众排除在舞台之外,观众和演员需要共同完成一个“观演一体”的文化游戏,这种“游戏性”才是京剧审美的核心,从美学和表现形式上探究了京剧艺术的特点。
《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内页
郭老先生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尝试让年轻人逐渐接近和接受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进而以小见大,带大家透过京剧,探寻中国文化独有的美学思维,找回京剧中的中国文化自信。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黄小峰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古画之中有新意
本书特约编辑 贾宁宁
古代绘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画的魅力在于,它既是可见的文化遗产,也蕴含了不可见的文化想象,经得起反复观看、品味、揣摩,可谓“画有尽而意无穷”。最有意思的是,古画虽老,却让人“常看常新”。青年艺术史学者黄小峰的著作《古画新品录》,就为我们解读了35幅经典“古画”中的“新意”。
对名作做出全新的解读并非易事,但也并非全无可能——宋徽宗《祥龙石图》的石头背后是一整套宇宙玄理,《瑞鹤图》中的蓝色天空也另有玄机。传为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画面重点可能并非南唐皇帝的政治博弈。郑思肖画无根的《墨兰图》,是出于遗民情结还是“立人设”呢?《流民图》中有真的流民吗?……画面中无数的细节,哪怕一抹淡彩、一个人物动作、模糊的印章、不完整的题跋,都成为作者揭开绘画真相的突破口,不断带来新的震撼。
(宋)赵佶《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书中还出现了一些“新面孔”——没有明确的作者、创作时间、流传过程,黄小峰戏称它们为“三无人员”。但在其中,我们却能见到春天的赶试官、下班后的明代官员、豆棚下的消夏农民,乃至村童闹学、盲人打架、村人驱邪,等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古代人物,迎面走来;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社会景象,跃然纸上。
(清)王素《农闲平话图》(局部),湖北省博物馆藏
古画不会说话,故事都藏在细节里。有时候,你会觉得书画研究就像福尔摩斯探案——发现一幅画有不同寻常之处,然后广泛搜集证据,再进行反复比对,层层推理。然而绘画欣赏往往没有定论,多的是“悬案”——古画永远开放着,等待我们的解读。《古画新品录》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35个精彩的绘画故事,还有由浅入深的读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