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三体》多部作品同时爆火,这个男人春节霸屏了!
中信出版 | 作者 阿信

2023-02-01 19:57 语音播报


要说2023年开年第一个月最受瞩目、最集话题和流量于一身的男人是谁,阿信心中的人选,不是演员,不是歌手,而是一位作家——刘慈欣。

春节前夕,剧版《三体》在万众期盼中开播,频上热搜,评分口碑一路高歌猛进,原著书迷直呼:“太还原了!”

另一边的大银幕上,科幻迷们苦等四年的《流浪地球2》上映,豆瓣开分8.3,票房突破28亿,周边众筹超1亿,都足以说明,这部电影担得起“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科幻片”这个称号。

究竟是刘慈欣本人的魅力太大,还是一夜之间科幻不再小众了?

国产科幻,怎么就突然上头了?

28亿票房,1亿周边众筹,观众“二刷”“三刷”,在令人惊叹的各色成绩下,《流浪地球2》却被影迷们昵称为“小破球”,导演郭帆被称为“化缘大师”。

为啥?因为影片里那些精密制造的机械重工、高端大气的科技产品,很多都是“借来的”!

这些令观众痴迷的“道具”它们可不是凭空想象,因为中国科幻背后,正是中国制造,正是一件件的大国重器,这是中国科幻与中国制造的梦幻联动。

电影中,加蓬基地里一辆辆可行驶、可作业、可变形的UEG地球联合政府机械设备,都是根据导演团队要求用实物改造的!

徐工集团免费借给《流浪地球2》剧组的车,经过结构优化设计、制作、装配、涂装等诸多工作,最终变成电影中威风凛凛的越野底盘运输系统,甚至剧组还要吐槽一下车玻璃实在是“太结实了”。

电影中的全时无人驾驶新能源重卡Q-Truck,现实中是西井科技的产品。

现实中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港、陆港、制造工厂等,都能找到重卡工作的身影。

还有一穿戴上就让人变得力大无穷的机械外骨骼,也是企业赞助来的,而在现实场景中,机械外骨骼也已经在应用了。

图源:新华社视频

这还不够,中核集团还发微博在线呼叫《流浪地球2》剧组:“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正如网友的评论:“难以置信电影中的科幻其实并不科幻,大国重工带来的民族自豪感颇为强烈。”

持续升温的科幻热,背后是国家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构成了作家科幻创作、观众欣赏理解科幻的根基与土壤。

刘慈欣在最近一次接受央视采访时,也提及了这个问题。

“如果《流浪地球2》放到30年前是拍不成的,投资的人会说,这个电影不可信。中国人怎么能拯救了世界呢?怎么会有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呢?哪有那么庞大的超现代的机器……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这种感觉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可以欣赏科幻。”

可以说,电影中大到太空电梯小到机械狗,科幻世界中的机械美学,都是现实中国家实力的投射。

走出太阳系,是离谱还是有谱?

《流浪地球2》的故事,发生在人类刚刚得知太阳氦闪灾难的开端。简单的说,就是太阳即将在数百年后膨胀,吞没整个太阳系,人类面临灭绝危机。

这和许多科幻电影的开局设定大同小异,在灭绝危机面前,人类不得不向太空寻找新的生存点。

在科幻电影中,有几个热门的选项,比如乘坐超级星际飞船寻找新的星球,比如利用数字生命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

刘慈欣在自己的小说《流浪地球》中选择的方案则是:全体人类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去往4.2光年外的半人马α三星系统。

为了离开太阳系,人类建造了一系列的装备,太空电梯,宇宙空间站,行星发动机,量子计算机……

这一切,仅仅是刘慈欣的科幻脑洞,还是人类有可能实现的未来?

答案当然是,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举例来说,电影中的太空电梯其实就并不完全是想象。刘慈欣也认为,太空电梯从理论上来说没有任何悬念,其实现的最大障碍在于材料。

太空电梯是“航天之父“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895年提出的一个设想,在地面上建一座足够高,高到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塔电梯,让人类可以自由搭乘电梯进入外太空。

有多个太空电梯建设计划,正在努力着突破难题,比如寻找极高强度的缆绳材料,比如解决电梯厢体的动力问题等等,科幻世界中的想象正在朝着现实靠近。

在《人类的探索》一书中,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博士,SpaceX项目经理安德鲁·雷德提出,我们的未来有两种可能:

一是我们一直留在地球上,直到最终彻底灭绝;二是我们下决心成为太空旅行者。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下去,那就不得不想办法移民到另一颗星球上。

《人类的探索》

[加]安德鲁·雷德 著    崔传刚 译

2023年1月 中信出版集团

而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科幻电影中,星际旅行、移民太空都有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耗时太久,可能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代人。

活在当下的人类,有必要为了遥不可及的后代的生存,付出巨大的精力进行漫长的探索与研究吗?

《流浪地球2》里耗时2500年、历经100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真的有可能顺利进行吗?

这就不得不回望人类的历史了——那些从非洲出发、最终定居与北美的人类祖先历经几千代人的繁衍,一共花了大概5万年才完成大迁徙。

这也正是科幻的另一个迷人之处,人类对宇宙、对未来、对科技的探索,不仅仅源于好奇,更基于对自身文明的延续与拓展。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之所以能一次次改编成影视作品,因为他笔下的科幻故事,诠释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观,那就是“集体主义”,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科幻的外衣下,刘慈欣带着对人类深深的关怀,也通过不同人的视角表达了对于人类命运同气连枝的渴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推进未来的力量。

这套漫画,和看电影一样过瘾

《流浪地球2》震撼、宏伟、细节到位的视觉效果,是另一个让它成为国产科幻片代表作的重要原因。毕竟,精雕细琢的语言在视觉画面前,也是无力的,刘慈欣本人也相当认同这个观点。

他曾2018年的亚太科幻大会上说:“我从来没有用文字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真正表现出来,一次都没有。你们去看我的短篇,就能看到焦虑……”

所以,如果二刷三刷《流浪地球2》、追剧《三体》之后还不够过瘾,怎么办呢?

阿信自然就来打广告热心肠了!

郑重向每一个科幻迷推荐这套《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它用生动逼真、大气磅礴的电影级别画面,让人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刘慈欣所构建的科幻宇宙。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召集了全球二十多位顶尖漫画艺术家,四年多来已经诞生了16部作品,包含《流浪地球》在内的16部刘慈欣经典科幻作品,第一次被成规模、成系统地改编为漫画。

那些原本抽象的设定,令世界读者崇拜的奇绝想象力,都落在了纸上,变成一场视觉享受。

《流浪地球》里推动地球在宇宙里流浪的地球发动机👇

《乡村教师》里银河系碳基文明和硅基文明之间的星际较量👇

《梦之海》里来自外星的低温艺术家冻结地球全部江河湖海创作出一件太空艺术品👇

《圆圆的肥皂泡》里童年吹泡泡的小小爱好长大后竟然拯救了一座城市👇

刘慈欣说:“图像对科幻的表现是我们想象力的源头之一,它能由此催生更多、更绚丽的想象力。所以我真的认为科幻很适合用图像表现,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文字表现是迫不得已,没有办法。”

无论是电影还是漫画,都意味着,中国科幻作品正在拥有更多元更丰富的表达形式,都在以更加平易近人、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贴近大众。

京报读书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