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北京名胜及三海风景》:“战俘摄影师”镜头下的北京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04-27 11:47 语音播报


百年前德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北京风情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超过三千年的建城史和超过八百年的建都史,以其独特的风韵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摄影师,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然而有那么一位外国摄影师,他的中国之行非比寻常,拍照片也并非他的本意。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沦为北洋政府的战俘,自此便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摄影作品。他就是德国著名摄影师汉茨·冯·佩克哈默。

图片

图片

近日,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西洋镜:北京名胜及三海风景》,收录佩克哈默所拍摄的259张北京照片及60张北京三海风景,带你生动领略近百年前的北京风土人情和昔日风貌,感受“战俘摄影师”镜头下的诗意之美。

图片

《西洋镜:北京名胜及三海风景》

[德] 汉茨·冯·佩克哈默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汉茨·冯·佩克哈默1895年出生在风景如画的德国小镇梅拉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里成了意大利的一部分。佩克哈默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一家照相馆,他虽然从小受到摄影的熏陶,但并没有从事这一行业,而是去学习美术。后来他拍摄的这些摄影作品所呈现出的美感,与他扎实的美术功底密不可分。

1913年,佩克哈默加入奥匈帝国海军,成了一名水兵。之后,他乘坐“伊丽莎白皇后号”防护巡洋舰来到了中国。1917年,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驻扎在北京奥地利使馆的佩克哈默和他的战友们成了北洋政府的战俘,被安置在万寿寺内。本着 “宽大主义”的精神,北洋政府为战俘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的人身自由也没有受到严格的限制,外出游玩的机会甚至比被俘前更多。

图片

战俘的娱乐活动——钓鱼

这段时间成为佩克哈默北京摄影生涯的黄金年代,他走遍了北京主要的寺庙,如雍和宫、潭柘寺、戒台寺、碧云寺、东西黄寺、黑寺等,拍摄寺内的建筑、寺中僧侣的生活,以及烧香拜佛的香客,他甚至还记录下了黑寺内举行的法事。当然,万寿寺也屡屡出现在他的镜头下。可以猜想佩克哈默的中国情缘也在这时生根发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获释的佩克哈默选择留在了中国。也许是战场上这段血与火的经历,使得佩克哈默对生命之宝贵有着独特的体悟,而战争期间的战俘经历,更使得他日后将镜头对准生命、赞美生命。

图片

《西洋镜:北京名胜及三海风景》全书共包括《北京美观》《中国与中国人》和《三海风景》三部分。

《北京美观》(初版于1928年),收录了200张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照片,这些照片涵盖了宫阙园林、街衢市井、百姓生活等,为当下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老北京风情画。《中国与中国人》(初版于1930年),收录了59张北京、天津两地普通百姓的肖像与生活照,具有很高的民俗史料价值。《三海风景》(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收录了60张同生照相馆制作的北京三海的珍稀照片。

图片

佩克哈默的作品诗意、朦胧,堪称画意摄影的佳作。在他的镜头下,故宫、颐和园、天坛等北京古老的建筑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选景与构图非常自然、规整。佩克哈默对线条的把握为照片增添了一种美感,这些建筑在他的镜头中自成一格,处处彰显着德国人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趣和严谨风格。同时,受过艺术训练的他又能够感受到中国风景的独特之处,进而理解和领悟其内在意蕴,许多作品甚至具有国画般的意境。

他善于捕捉瞬间,镜头中的京城各色人物个个都富有故事性。在一组京城驼户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驼户牵引着驼队从玉泉山取水、悉心喂骆驼的真实生活画面。从牵引骆驼的孩子到耄耋老人,都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直接感受到旧京驼户的淳朴和粗豪性情。

图片朝阳门

图片赶骆驼的孩子

从1914年佩克哈默踏入中国,到1927年离开的十余年间,古老的中国正面临着波澜壮阔的巨变。满目疮痍的圆明园遗迹、城墙下的京师环城铁路、正在铺设石板路的前门大街、商业街上的人潮涌动......佩克哈默以其专业的素养,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座正在经历变革的古都身影。

从宏观建筑到人物特写,这些照片全面地展现了20世纪初北京的人文景观,是研究近代北京历史的重要资料。正如德国著名作家亚瑟·豪利彻尔评论道:佩克哈默“捕捉到了这座从地平线上缓缓陷落的城市的美丽,并用恰当的方式将这些应该保存的东西悉数记录了下来”。

图片

《西洋镜:北京名胜及三海风景》

[德] 汉茨·冯·佩克哈默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心动价购买

《西洋镜:北京名胜及三海风景》

请复制以下字符后打开手机淘宝

到天猫北京日报出版社旗舰店购买

【淘宝】https://m.tb.cn/h.UuZbOvw?tk=RLP8dmdv8wJCZ0001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