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古谍小说《昆仑海》:讲述明代“无间道”
北京晚报 | 作者 海鸥

2023-10-09 18:41 语音播报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昆仑海》 海飞 作家出版社出版

明万历三十五年春分,锦衣卫小北斗掌门昆仑身负双重任务前往台州府,却不料一场大火导致接头失败,押送的死囚犯亦逃往琉球。命悬一线的昆仑暗暗发誓要探寻出真相,孑然一身前往大海彼岸,而更多不堪的真相如海水汹涌而来……

这是最新出版的长篇抗倭古谍小说《昆仑海》的开头。《昆仑海》首发于《收获》2023年夏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海飞古谍世界”系列继《风尘里》《江南役》后推出的锦衣英雄系列完结之作。小说从一个战争遗孤出身的少年锦衣卫昆仑开始,通过以他为代表的小北斗门不断面临的家国情怀、个人意志和情感纠葛的多重抉择,全文以日落紫阳街、雾锁桃渚营、琉球国长夜、台州府明月四个章回,讲述了古代国安战士维护沿海边境抗倭击敌的故事。

新书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谈道,“海飞的小说地域元素非常强,在《昆仑海》中一是台州临海的元素,二是琉球的元素,三是隐性的描写,小说拓展了空间和地理的内在逻辑。无论是海飞的中短篇小说,还是他的长篇小说,其中有一些名篇在当代文学史上会成为非常有关注和研究价值的经典篇目,带给我们一种属于海飞的美学追求,这种独特的海飞风格的小说艺术,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学经验,在未来的文学史研究中我们可能会从类型小说的写作角度,以及从小说独特的南方美学角度去研究和展开海飞小说创作的关注。海飞小说的主线多半是很清晰的,无论是家国大历史还是江湖侠义的小历史,或者民间儿女情长的一些情感叙事,在小说的立体美学打造中,都包含了英雄热血之外的略带感伤的诗意,以及特别丰富的民间多样性。”

谈到这本书的创作初始,海飞提及无论是临海的古长城还是紫阳老街,他都因创作《昆仑海》多次探访,其中明时期的户所制给他带来了很大触动。所谓户所制,即一家需出一丁,农忙务农,农闲练兵,军就是民,民也是军。海飞在小说中为此特意虚构了一个如此的桃渚所,将桃渚所热气腾腾的日常,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展开,而春色无边中也藏着命悬一线,谍影重重。

谈及为何会有台州府与琉球国双城暗战的想法时,海飞说,琉球国遗留了太多明清两朝的遗迹和风俗,这个距今400多年的小国曾经像是一个复制的明朝,有着来自大明王朝的商人、工人、小贩,还有一些朝鲜人和倭国人。这里有着充满海腥味的码头,也有着说着多国语言的异域风情,以及升腾着人间的烟火气息。“一直以来,我都视自己小说中的虚构故事,是真实发生着的。”海飞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放置在自身“谍战世界”的地理谱系之上,将这部小说中无数的真实细节一砖一瓦构建起来,演绎出了他们的不凡人生。

在台州,小说中有春分日海边渔民热闹纷呈的花龙滚舞和戏台上上演的《花关索》剧目;在桃渚营,有官兵们春耕时抛秧、插秧的场景;在琉球国,有当地人赤膊上阵的太鼓表演。于是乎,街头巷尾、节气习俗、文化底蕴等纷纷跃然纸上,人物活动的历史场所与现实时空相互映照,在虚实相生中呈现了广阔辽远的精神气象。

再回到故事本身,人性总是海飞在书写中最关注的。《昆仑海》中人物对照是海飞小说之最,两对父子,是敌人,也是兄弟,有着父子之间天生的亲情和敌意。两个女人,尽管最终成为了叛徒的女人,她们的选择不是夫唱妇随,而是即使生在几百年前,也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而如昆仑、杨一针他们这样的国安战士,也身陷棋局无从抽身。而每一次反转,都落在人心这片深不见底的海,父子拔刀,兄弟反杀,叛徒与情报,海飞始终在探索着复杂的人性,塑造出一群前后极具反转立体的鲜活人物。而人性的悲鸣,或许正是最好的反战宣言。

海飞作为国内知名谍战名家,在构建了“海飞谍战世界”系列长达十余年后,逐渐从小说走向影视改编、游戏、话剧更广的传播媒介。在这个系列中包含即将播出的《梅花红桃》,即将开机的《捕风者》《醒来》,也包含海飞正在构思的全新古谍世界系列。突破纯文学与类型文学的壁垒,探究海飞的写作密码,或许正是《昆仑海》的扉页所印刻的“故事海”三个字。海飞曾说:“‘故事海’其价值就是提倡一种尽量‘让小说有精彩的故事’的写作。”他认为,从文学的普世价值来说,故事能让文学传得更广,流得更远。这就是他所提倡的“故事海”初衷。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