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3 16:52
《时评中国4:用知识和思想驯服不确定》曹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读评论人曹林的文章,就像看大牌云集的足球赛。
冷静的评述,朴素的表达,疏密聚散的章法,酷似巴萨中场不可或缺的布斯克茨——将起承转合的节奏掌控得恰到好处,直面赛场内外的压力而收放自如,诠释着一种从容自若的实用“踢法”。
至于独到的角度,满纸的思辨,游刃有余又鞭辟入里的分析,像不像阿根廷最后的古典前腰里克尔梅?总能在广阔视野中瞄准突破空间,于悠悠然间送上手术刀式直塞,不动声色就洞穿了密不透风的防线。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一语中的之标题,一气呵成的行文,毫不留情的批判。每每捧而读之,那种或赏心悦目,或痛快淋漓的感觉,如同邂逅当今欧冠身价最高的两名球星爆射破门,势不可挡的启动、“生吃碾压”的终结,即便是往年影像,依旧令人快畅!
曹林,中国评论界的现象级存在。他扎进评论赛场20余年,七次获中国新闻奖,不仅是洞悉场上形势的中场大师、在激烈对抗中把握机遇的终结者,还是一个思维缜密、能随时调动知识配置发挥最大战斗力的现象级老帅。
最近,曹林新书《时评中国4:用知识和思想驯服不确定》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这本教科书般的写作指南,收录了近两年来自他笔下上演的百篇教科书级评论“大赛”,同时配以作者推心置腹的讲解畅谈,侧面展现了他的基本功炼成记。
先以赛场内外的点评为例,印证下“攻击手”的持球和突破能力。比如,在跳水天才全红婵奥运夺冠后,大批网红涌向她的家门,还有公司送上现金,但全爸一概拒绝,并喊话“直播访客勿扰,我仍要靠双手改变生活”。还记得这条新闻冲上热搜那天,你是怎么留言的吗?也许是“这也‘太酷辣’、怪不得能培养出世界冠军!”如果这是一道“谈感想”的议论文考题,你会怎么写?是不是:全妹家风很正、全爸头脑清醒、不消费荣誉值得点赞?
曹林也想到了这些,但这些仅是他思维驱动的起点。他先顺着全爸的思路,完成流畅的盘带:“什么是价值观?就是有些事永远都不会去做,不管给多少钱。全爸的选择,体现了一个劳动者的朴素价值观。”紧接着,他让全爸和蹲守网红的价值观对撞,创造电光火石的赛场瞬间——“全爸的话也是打那些网红的脸:别人靠跳水改变命运,夺冠后仍保持着勤劳本分,你们却把别人的荣誉当流量蛋糕,以低级的蹲点直播形成严重的流量骚扰。这些直播中,不见半点有价值的冠军奋斗精神和成长故事。”
球权到手,作者精准找到了自己观点的“接应队友”,即同样深受垃圾流量之害的大衣哥、卖菜馍的老奶奶,以事例间的彼此呼应,打出节奏紧凑的撞墙配合。妖魔鬼怪之辈一次次兴风作浪,到底是哪来的底气?写作时多打个问号,往往能得出更深层的结论:平台只会象征性地对个别网红封个号,却“向来刻意回避其算法机制和流量逻辑”,因此,“这些没有价值观的网红,正是没有价值观的算法机制召唤出来的流量魔鬼”。
完成大步流星地蹚球过人,他大笔一挥轰出远射:“算法计算着人性的低级层面,网红计算着算法的推荐逻辑。在全爸三观的衬托下,网红和算法的面孔更加丑陋。”于是,“全红婵爸爸的三观战胜了算法逻辑”摘上标题,在大量同题评论中独辟蹊径,不落窠臼。
网上有句话,戏曲不是唱出来的,是从嗓子流出来的。用这句话形容曹林的写作,我认为再恰当不过。经常跟文字打交道的人都知道,稿子是苦大仇深码出来的,还是一气呵成流出来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曹林的评论,经常把我看到停不下来。我想,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提笔时的思路太流畅了,就像奔腾的马匹,像开闸的大坝,像顶级球星脚下的弧线。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吸睛,除了对语言开合自如的把控力,还有一个极其稳固的支点,就是贯穿他全书和整学期评论课、被他苦口婆心掰开揉碎讲过无数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有创造性的解答为结果”;正是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撑起了曹林笔下的满纸风云。作为一名报人,新闻舆论监督的职业功能早已深入他的内心,化成行为自觉。他一不允许自己在热点话题上的缺席,二不相信未经自己思考审视后的规则和判断。哪怕面对一个带着恭维性质的提问,他都要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秩序把问题捋一遍,甚至在回答前直接把问题推翻。
平日里如何去想、写、读,如何把这三项基本功做到极致,才能像大牌“球星”曹林一样,游刃有余地驾驭一场场写作,让思想和文字在纸上飞奔,带来过瘾的视觉冲击力?这本书里的内容就是答案。当然,以批判性思维为“心智语法结构”的曹林,也一定期盼读者能带着这种思维来阅读他的心血之作。作为万千读者之一,我也会在阅读中偶尔产生一种与作者辩论的冲动,冒着被“铲球”的风险,实践他书中提到的“对真理的忠诚”。可即便在这几篇我持有不同意见的评论中,却依然向往他的逻辑架构和写法布局,赞叹其“跳出惯性框架去质疑”的专业素养,享受阅读其文辞的快感和乐趣。
评论,写作界最大的“造星运动”,尤其在新闻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自带赛场般“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基因。不同的是,体坛明星如果跨过了职业年限,就很难重现昨日光环;即便尚未到退役年龄,也可能遭遇腰断膝折,在刺耳的嘘声中落寞离场。还好,评论员可以无惧时间和挫折的淬炼,并将此化成继续前行的底气和动力,在保持活力和锋芒的同时,积累更多经验,迸发更多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颗习惯被骂的强大内心,可以随时调节情绪,抚平伤口,全速出击,不断送上惊艳妙传,狠狠兜射舆论场的底角。
总之,千万不要让评论员逮到“球”,否则你就等着欣赏他的爆点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