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 14:16
革命史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规定,革命史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也是三山五园地区重点保护内容。《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中特别强调,北京革命史迹保护要注重集中连片、统筹整合、立体传播。
三山五园地区是“进京赶考”第一站
三山五园地区是与北京老城并重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它在功能上与老城相辅相成、规模上与老城相近相当、位置上与老城相连相对,相当于一片没有城墙的历史城区。
三山五园地区规划面积68.5平方公里,以西山山脊线和城市主要道路为边界,包含了以圆明园、颐和园等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时期文化遗产密集区;而在自然环境、遗存分布上与三山五园具有相关性的周边区域,可称之为泛三山五园地区,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三山五园地区文化要素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富、时间跨度大,除了久负盛名的历史园林,还有着光荣革命传统,革命史迹丰富、红色基因深厚,是红色文化生长勃发、传承传播的鲜活载体。这里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总指挥部,是新中国成立的伟大见证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三山五园地区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具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质人文底蕴和优美生态环境,应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地区,并使其成为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
因此,首规委办名城处在2022年启动了系列研究课题之一《三山五园地区革命史迹调查与空间活化利用研究》,以更深入的研究挖掘革命史迹和红色文化在整个三山五园文化构成中的地位,丰富三山五园文化内涵,推动深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根据专家们的建议,本次调查研究范围以三山五园地区为主体,扩展到泛三山五园地区,并兼顾早期和建国时期革命史迹,凸显三山五园地区革命史迹在全国的特殊性。同时依托“进京赶考之路”建设实例,提出革命史迹活化利用策略,有效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完整性、系统性保护。
挖掘泛三山五园地区革命史迹九十余处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对革命史迹有明确的定义,是指一八四零年起,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重要遗产。包括革命文物和各种纪念设施,如党、政、军、群机关驻地,革命活动、战役和战斗旧址(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堂、亭),纪念碑(像),党史人物和革命人物旧(故)居等物质遗产,也包括革命故事、歌曲等非物质遗产。
在革命史迹的属性特征上,《条例》主体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结合三山五园地区的实际,我们建议包含为中国革命实践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相关遗存。在类别划分上,《条例》明确,革命史迹包含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个部分,本次研究仅针对物质遗产展开。
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坚持专家领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三山五园研究中心发挥学术组织平台优势,邀请来自规划、文物、党史、历史地理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如北京城市规划学会邱跃理事长、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孔繁峙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军喜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岳升阳教授进行指导和审核。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整理出来的泛三山五园地区革命史迹共有90余处,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历史建筑为主体,并包含其他相关保护对象。来源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和《北京市海淀区革命遗址目录》的;第二类是从文物保护名录、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中遴选出来的,符合革命史迹定义的各类保护对象;第三类是根据革命史迹定义,结合专家建议、实地调查遴选出的,此前尚未核定为各类保护对象的相关物质遗产。
我们也完成了革命史迹档案的建立,做到“一处一表”。其中包含了革命史迹地理位置、面积、建设年代、保护分级、资源类型等基础信息,简述历史沿革,图片标识详细位置,并进行保存现状评估,方便使用者全面了解革命史迹基础信息及当前风貌,形成基础档案库,为后续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便利和依据。
总结来看,泛三山五园地区革命史迹具有四个典型特色,一是建立新中国标志性特色,二是全时段覆盖且类型丰富,三是参与群体青年化,四是国际友人积极参与。
城市尺度中的革命史迹空间活化利用探索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提到,鼓励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等,依托革命史迹组织开展纪念活动,鼓励将革命史迹与其他保护对象整合,拓展展示路线和内容。
因此我们围绕“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开展了在城市尺度中的革命史迹空间活化利用探索,构建起“研究、活动、宣传、教育”四个工作板块、“内容、空间、技术”三大支撑体系。
“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长28公里,主线15公里,副线13公里。它将清华园车站、颐和园益寿堂、西郊机场、青龙桥、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等革命史迹和中央党校、清华北大、三山五园御道、城市绿道等重要资源串联在一起。全线活化利用结合城市更新,通过逐步完善设置全线可视化标识系统、推动沿途革命史迹活化利用节点落地、通过问卷宣讲等形式引导公众参与、创新传播手段,聚焦教育传承、科技文化赋能,打造多样化沉浸式路线体验。
在内容体系上,深入阐释“赶考”精神,各节点增加文化展示,凸显红色印迹、首都建设、科技特色;在空间体系上,打造点线结合的风貌形象,形成亮点和整体气氛;在技术体系上,打通线上线下应用场景,通过线上增强现实展示和线下沉浸体体验,实现深度和广泛传播全覆盖。全线建设完成之后,可以面向社会各界组织“重走进京赶考之路”实地探访活动,预计每年接待100万人次。
目前,位于颐和园北宫门外的小白马广场作为“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沿线城市空间节点之一,结合紧邻中央党校南门的区位和地铁站口综合交通人流改善需求,通过“进京赶考” 主题设计,将原有城市边角空间改造成为了街区会客厅,成为2021年市发改委小微更新示范项目。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作为进京赶考抵京站这一重要节点的清华园车站,已经完成了拆迁腾退,目前正在进行文物修缮、展陈设计工作,未来将作为进京赶考主题纪念地面向公众开放参观。
通过后期的运营服务,还可以开发一系列多样化的线上线下体验互动产品。去年,我们与新华社和“北京印迹”等平台合作,已经推出了多次“重走进京赶考之路”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完整的“进京赶考之路”从西柏坡到北京,途径河北、北京两省市,全长三百多公里,沿途节点清晰,文化资源丰富,且大多已经建有纪念设施,稍加整合、提升后即可串联使用。我们也期待通过京津冀联动,共同建设好新时代赶考路。
(作者系北京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整理自作者在9月27日召开的京津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