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 19:07
消费城市(Consumer City)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大型城市的发展将越来越依靠作为消费中心的城市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实现不仅依靠丰富的商品和服务,还需要宜人的环境、富有美感的建筑。随着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消费中心的崛起,我们能看到这些城市成为了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消费资源的聚集地、消费发展的风向标,具有强大的消费实现功能、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带动功能、显著的消费创新和引领功能。尽管他们在消费的综合程度、特色领域、层次等级上存在差异,但我们仍能看到他们在城市层面具有显著共性——强大的配套设施、一流的城市环境、高品位的建筑风貌和卓越的城市营销能力。
可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超出“消费”本身,导向了更加综合的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培育,是一次对“城市价值”的再认识和再塑造。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要求。这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国内大型城市实现高质量进阶发展的战略谋划。2021年7月,上海、北京、广州、重庆和天津成为全国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五座城市依托各自城市底蕴呈现出鲜明的消费特征。北京作为首都,其消费中心功能的实现,在价值内涵上具有唯一性,在实现模式和培育策略上也具有特殊性。
商务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提出“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6项衡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准。横向对比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天津等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可以发现现行评价标准和建设行动趋于普遍共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但与城市战略定位和特色禀赋的结合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注:
1.《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
2.《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巴渝新消费”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21〕42号)》
4.《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5.《天津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从价值内涵来看,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消费中心功能是展示国家文化底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也是首都历史传统文化与高度现代化城市文明相互交融的展示窗口,更应从全局视角找准定位,深度挖掘消费中心功能的内涵价值,探索契合北京战略定位、兼具系统性和结构性布局的消费空间发展策略,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陷阱。
从城市发展特点看,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大国首都和现代化大都市,城市消费的内涵极为丰富,消费实施和运营的主体也非常多元,多元主体的响应机制、政府决策模式、城市更新也随之呈现出高度多元性、特殊性、复杂性,城市治理难度高、决策周期相对也要长,应加强顶层设计,回应城市消费中心功能的实现需求,在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政策制定中着力推进消费模式创新,以城市治理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为培育消费中心功能厚植沃土。
以“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作为组织框架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高度的人才与头部企业集聚能力和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带来强大的消费供给潜力和优越的消费客群基础。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表现出战略引领性强、产业要素聚集能量大、对消费能级演进的影响显著等特征,其引领下的消费发展呈现制高点、创新性和中心性三大特性,并呈现出高度的功能复合性,其组织下的城市高能级消费集群初步显现。
例如,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带动下的老城消费集群,在故宫、天坛等世界文化遗产和老城特殊的风貌基调之上,具有丰富的文化消费内容、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和特色化的消费环境,其消费的文化属性与国际窗口属性极强,形成了王府井、前门、西单等传统商圈,也培育了东四、五道营等新兴文化消费热点地区,成为诠释城市身份与文化内涵的消费市场制高点;
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带动下的中关村消费集群,背靠三山五园历史文化资源,坐拥大量独角兽企业,形成了中关村、西二旗、海淀山后等创新业态集群,培育了多个中小规模特色商圈和文旅区,是体现首都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的消费创新高地;
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带动下的商务中心区消费集群,依托三大使馆区和商务中心区,紧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形成了CBD、三里屯等热门商圈,是展现全球消费实现、资源配置、引领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中心地。
除此之外,在三个中心功能引领下,近年来各大国际盛会的举办及其对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产业的带动,在实现消费规模效应方面显露优势,逐渐孕育了奥林匹克中心区、新首钢、世园冬奥遗产区等复合消费中心。
以城市更新中的政策孵化作为重要契机
繁荣多元的城市消费是社会、经济、文化等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存量时期,以消费为表征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更是驱动更新的重要内生动力。当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物质消费需求扩展为追求独特空间体验、感知文化、构建个人身份、寻求社群认同等;消费功能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消费可以拉动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空间丰富度,推动文化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艺术氛围,孵化公共生活、推动社会交往和活力等——消费与各项社会活动的联结关系越来越密切,向居住、商务、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和生产等给各类传统非消费功能渗透,与住区、办公建筑、文化设施、体育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工业厂房和公共空间等传统意义上的非消费空间融合。
本轮城市更新中,支撑消费空间组织模式的创新需求正在成为众多规划设计、政策研究的切入点。在更新实践中,已经显露出以“高水平设计为驱动、以高质量更新为带动、以文化竞争力为拉动、以城市共创为推动”四个维度的动力机制。
更新实践中也表现出政策瓶颈突出、城市治理能力跟不上等现实问题。越来越多元化的消费空间需求,势必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规则带来挑战,比如外摆、露台、连廊等半开放消费空间的灵活设置,各类节庆、市集、策展活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临时使用,广告牌匾的特色化设置与城市风貌秩序的关系协调,商业改造中相关业态设置与消防等既有规范标准的矛盾协调,商业与文化、体育、医疗等功能的混合设置,传统建筑改造为消费空间所面临的各种规范制约等。因此,释放政策红利是实现消费场所更新的必要前提,然后才能激活城市价值资源,推动城市生产、生活与消费关系有机融合与演进。
以城市治理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作为培育沃土
未来的城市消费,在空间形态上将高度开放,与城市公共空间深入融合互动;在空间使用上将高度灵活,与各类城市活动和事件密切关联;在空间管理上将高度自觉,在政府、运营者和市民之间密切协同——这对城市治理能力将是巨大的检验。
未来的城市消费,要求城市治理既要根植首都治理特色,约束有度、制衡有术;又要彰显城市共同价值,有人文内涵、有市井温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立足消费,向内挖潜城市文化内涵与性格、向外延展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再塑“城市价值”。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图表来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