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19:12
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据《通知》,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
一、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市民以各种各样的身份,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见证者、参与者,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并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者、社会消费的生力军。我国新市民群体约有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超20%,规模日渐壮大,服务好新市民群体,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践行金融为民、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金融业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关乎“国之大者”,体现“金融为民”。良性善治的金融可以成为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动能。扎根新城市、谋求新发展是新市民的根本诉求,金融需要充分发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作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惠及广大新市民群体,实现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创新金融服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新市民具有数量巨大、成长性强、金融服务需求大的特征。传统金融供给在空间结构、行业结构、抵押方式等方面,与新市民持续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错配。北京有800多万新市民,按每个新市民新增1万元信贷需求计算,整个市场至少800亿元规模。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既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重点方向。
二、北京银行服务新市民的探索实践
北京银行是一家根植首都的现代化上市银行,资产规模3.2万亿元,一级资本在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第50位,服务新市民群体,不仅是定位使然,也是优势所在。发展中,北京银行成立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专班,打造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助力新市民学有所教、创有所成、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全面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
一是助力新市民“学有所教”。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服务好新市民子女,就是帮助新市民家庭。今年“六一”儿童节,北京银行发布“京萤计划”儿童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推出“小京压岁宝”、“小京卡”、“小京保贝计划”等专属产品以及“京苗俱乐部”共创平台,并联合高等院校、媒体单位、科技企业等优势资源,共同为青少年儿童搭建以“财商学院”“阅读学院”“亲子学院”为核心的学习成长平台。近期,携手外研社,举办第19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探索“金融+教育”合作模式。目前,北京银行累计为超40万家庭提供儿童综合金融服务,举办各类京苗俱乐部主题活动6000余场,成为陪伴新市民“下一代”茁壮成长的专业金融伙伴。北京银行把儿童金融作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起点和原点,逐步构建儿童金融、成长金融、创业金融、家庭金融、财富金融、养老金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闭环,把北京银行打造成“伴您一生”的银行。
二是助力新市民“创有所成”。就业、创业是新市民扎根新城市的主旋律。为让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住,北京银行提供多方面的就业、创业金融服务支持。推出新市民专属创业贷款“创赢贷”,简化审批条件、扩大服务受众、落实优惠利率政策、支持异地房产抵押,为在异地打拼的创业者提供暖心、贴心服务。目前,“创赢贷”授信规模超60亿元。同时,落实北京市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向非北京市户籍的创业者开放,今年累计发放超10亿元创业担保贷款。
三是助力新市民“住有所居”。北京银行强化从企业到个人“住房生态”全链条金融服务。企业金融服务方面,作为独家运营账户开户行,深度参与全国首单公租房公募REITs发行;大力支持保障房等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北京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达260亿元。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加强与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合作,助力新市民便捷办理公积金联名卡及转移、提取、贷款等金融服务。依托北京银行自营线上贷款“京e贷”和信用卡“精致贷”产品,合理满足新市民房屋装修、家电购置、大额消费等金融需求,以实际行动助力新市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四是助力新市民“劳有所得”。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合法权益,目前北京银行服务工程承包和劳务用工企业超360家,农民工工资保函开立近500笔,累计担保金额近5亿元,保障数万名农民工合法权益。克服疫情影响,在北京地区组建志愿者团队,奔赴建筑施工、快递物流行业等新市民群体集中的企业、园区,开展志愿服务,今年累计为超5000名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上门办理工资卡,普及宣教金融知识。
五是助力新市民“弱有所扶”。民生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北京银行携手北京市总工会推广工会互助卡,助力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工会保障,目前覆盖北京市近7万家工会企业、600万工会会员。同时,建设推广“户外劳动者驿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建筑工人等新市民群体,提供休息港湾与温暖服务。此外,与北京市属64所高校合作,累计为近10万名生活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六是助力新市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养不仅是老年人的期望,更是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为此,北京银行建设“长者驿站”适老化改造网点,推出适老化手机银行,提升老年客群线上下服务水平。携手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全面合作。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成为首批获准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银行,加快构建养老形态突出、投资特色鲜明、贴合个性需求的养老金融生态服务体系。
三、面向未来,北京银行将为新市民群体构建全生命周期、全生态、一体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一是以“升级版供给”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精度”。新市民群体的多样性,导致金融需求的多元化。以北京为例,北京800多万新市民,“一头”集中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一头”集中于物流、家政等服务类行业。同时,新市民细分为务工人员、创业人员、随迁人员、应届毕业生等,金融需求差异明显。北京银行将进一步对接各个层面的新市民主体需求,有针对性加大金融创新和资金倾斜。
二是以“数字化赋能”强化新市民金融服务“力度”。目前,北京银行正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转型统领发展模式、业务结构、客户结构、营运能力、管理方式“五大转型”,全面建设“数字京行”。未来,北京银行将联结起更多维的场景应用,让更多新市民群体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
三是以“全生命周期”延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宽度”。当新市民步入新城市、开启新生活,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已经开启。北京银行将围绕新市民不同阶段金融服务需求,构建全生命周期、普惠型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打造“伴您一生”的银行,形成陪伴新市民整个发展过程的长期、稳定、双赢的关系。
四是以“全生态协同”拓展新市民金融服务“深度”。目前,北京银行重点打造GBIC2的组合金融服务模式,形成政府金融服务、商行金融服务、投行金融服务和公司金融服务、消费者金融服务的有效链接和高效联动。同时,“三位一体”推进企业之家、客户间市场、生态伙伴大会建设。未来,将加强客户资源聚合和共享,携手生态伙伴,共同满足新市民群体多元化需求。
五是以“多元化宣教”彰显新市民金融服务“温度”。充分结合新市民群体特点,引导新市民理性投资、消费,增强风险防护意识与抵御能力。通过有温度的服务,让新市民感受新城市、新生活的温度。
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重大、关乎长远。北京银行将立足新时代、服务新市民、点亮新生活,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以新金融实践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作者系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本文整理自作者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主论坛上的发言)
图片来源:北京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