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 10:11
2023年1月16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键词(汉英对照)》(以下简称《关键词》)在北京鼓楼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该书系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最新成果之一,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统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编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关键词》体积虽小,认真研读后,发现内容和思想却是沉甸甸,让人爱不释手。
从文明展示看《关键词》。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绵延不断的只有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书中第一个、第二个词条“北京建城史”、“北京建都史”介绍,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有870年的建都史。北京城就是一座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宝藏, 生动、真实而有代表性的博览馆,可谓“悠悠北京城、半部华夏史”。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发起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是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关键词》浓缩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价值、历史沿革和营城理念、保护体系和对象以及保护要求和措施。认真读完这些关键词,可从名城保护的角度对北京历史文化有了清晰认知,更会激发读者进一步学习、珍惜和保护海纳百川、丰盈充满、美轮美奂的北京历史文化。
从文明交流看《关键词》。《关键词》是汉英对照版本,书中的全部术语经过了国内知名专家翻译、资深汉学家润色以及业务主管部门把关,可以帮助中文读者学习掌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构建名城保护的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对外讲好名城保护的北京故事和中国声音,有助于我们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同时,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和中国首都,处在世界不同文明和文化交流交汇的最前沿位置。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吸引力也不断扩大,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需求显著加大,首都北京因此承担着重要使命和职责。《关键词》的出版可以服务于北京中轴线申遗进程中的国际分享和交流,服务于北京与友好城市、世界其他知名古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这对于北京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的出版为不懂中文的外国读者快速了解北京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提供了指引,可以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特色读本和教材,作为中文学习资源纳入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为来华留学生、海外中文学习者学习和了解北京历史文化提供帮助,进而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交流互鉴,促进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相知相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文明传承看《关键词》。语贯古今、字载中华。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关键词》将北京名城保护的核心概念、理念,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准确予以诠释,体现的是对中华文明的记载和传承。在新书发布会上,为配合“名城保护·进校园”,主办方邀请了北京市小学生代表朗诵关键词,教育部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向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赠书,正是希望通过对《关键词》的普及,在广大中小学生心里播撒下名城保护的种子,提升他们名城保护意识与行动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北京名城保护的主力军,引导他们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关键词》也是北京市首次系统翻译名城保护领域重要术语,能为相关专业高校师生撰写论文提供更加准确、规范的学术表达和翻译,促进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名城保护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和传承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建都870年,《关键词》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要通过《关键词》进一步挖掘首都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准确把握北京名城保护的历史精髓和时代价值,构建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体系,让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服务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系北京语言大学)